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童年,每當被父母弄哭之後才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其實並不是父母故意把孩子弄哭,才會答應孩子的要求,而是因為父母無法意識到某件事物對於孩子有多重要。作為言語匱乏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或者某樣東西的渴望程度。父母對於孩子也從來沒有過感同身受,父母只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鍥而不捨的改造孩子。所以哭泣就成為孩子表達對事物渴望程度的手段,也是父母判斷事物對孩子重要性的依據。也就是説,只有當孩子哭了的時候,父母才會意識到某事物對他有多重要。
哭泣是表達渴望程度的手段
哭泣固然是個體受挫,情緒崩潰所致。哭泣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個體表達自己渴望程度的手段。這是作為人的聰明之處,個體並不僅僅是因為受到挫折而哭泣,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哭泣來改變父母的態度。大部分孩子都學會了通過哭泣的方式,來使父母改變態度。這就造成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孩子提出某個要求——父母拒絕——然後孩子哭泣——父母改變態度——滿足孩子要求。
在與父母長期“鬥智鬥勇”中,孩子們發現哭的聲音越大,父母也就越容易改變態度。對於父母來講,似乎哭的聲音越大的孩子,對於某事物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長此以往,哭泣似乎成為孩子與父母溝通的唯一手段。因為通過正常的溝通手段,孩子根本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父母也從來不會聽孩子們在説什麼事情。孩子從來沒有真正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除了哭泣之外。
成年人在哭泣的時候,也不全然是絕望的情緒。成年人,尤其是作為男人更少遇到哭泣的情形。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男人正在哭泣時,我們會理解他的絕望。事實上成年人哭泣,也並不全然是絕望的情緒。例如成年女人,她們哭泣也是在表達渴望的程度。女人在喜歡的男人面前才會經常出現哭泣,因為哭泣可以改變男人的態度,讓男人滿足女人的想法。
父母沒有意識到的錯誤教養方式
父母很顯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的教養方式,因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會特別的脆弱,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為了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情緒崩潰,更愛哭泣。也許這樣的孩子有一天也會長大,但是他們的成長速度很顯然要慢得多。孩子在哭泣之後得到了滿足,就會讓孩子認為哭泣能夠解決問題。可是事實上,哭泣並不能夠解決問題,除非遇到一個無條件愛你的人。
越是被寵壞的孩子,越喜歡哭泣。可是當他們長大後,再也沒有人寵着他們的時候,他們會遭遇極大的挫折感,甚至陷入自閉之中。從小培養孩子的理想思維是很重要的,這就意味着父母要學會跟孩子對話。有太多父母不懂得跟孩子對話,因為他們覺得沒必要跟孩子對話,只需要給孩子發送簡單的指令就可以了。而且父母覺得孩子始終只是孩子,説不出大人的話來,沒必要得到尊重。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所在,父母從來不會跟孩子平等溝通,因為這樣會增加教養成本。父母每天忙於工作,為生活疲於奔命已經沒有多少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了。所以父母會想方法儘可能降低管理成本,要麼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要麼放在幼兒園。可想而知父母跟孩子能有多少感情可言,原生家庭出現問題也是預料之中的。
如何學會理性對話?
理性教養孩子,總是要花費父母很大的成本。我們沒法改變那些拿不出這些成本的父母,只能夠給那些能夠拿出這些成本的父母提供可行性建議。
1、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話語
不管孩子幾歲,要認真聽取孩子在講什麼,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不要忽視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覺得幼稚,要充分尊重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不至於產生誤會。孩子在提出某些要求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認真傾聽,並且尋找其中的必要性,進而判斷是否應該滿足孩子,這樣你就不至於等到孩子哭泣之後才想辦法滿足孩子。
2、學會引導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變化無常,因為他們自身力量有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發現自己能力不足,也總是容易感受到挫折,所以情緒也就越容易崩潰。學會引導孩子的情緒,就是要讓孩子在感受到能力不足時,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現自我能力不足,就要提升自我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哭泣。只要孩子哭泣,你就要告訴他等到他不哭的時候才與之對話,否則一切免談。
總而言之,不要等到培養成一個脆弱的孩子才知道後悔。要及時引導孩子的情緒,要學會理性對話,並且力求做到哭泣的時候不對話。只有這樣,才會培養出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