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科技原創]
一年多前,蔚來ET7正式亮相,揭開了NIO 2.0時代的序幕。那時候,有粉絲向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提問,希望知道ET7的對標車型。出乎所有人意料,秦總給出的答案是寶馬7系。聽到這個答案,許多潛在車主倍感興奮,期待一睹真容。而在粉絲圈之外,坊間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對標“BBA”旗艦,蔚來哪兒來的底氣?
起初,我與許多網友一樣,對秦總口中的“對標7系”不以為然。坦白地講,“866(ES8、ES6及EC6)”機械素質平庸,三電和底盤都缺乏亮點。直到我親自駕駛過ET7,才發覺此前的想法有些草率。經過多年積累,蔚來的底盤研發能力終於有了實質性提升。底盤部分,ET7當然還不完美,卻已然能與傳統豪華品牌競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蔚來ET7來到編輯部,是在4月的某個下午。出於好奇,我放下手頭工作,在公司園區裏開了一圈ET7。説實話,面對減速帶和凹陷井蓋,ET7的表現讓我的心涼了半截。空氣彈簧能夠較好地隔絕衝擊,但減振器偏緊,車身下拉動作有些突兀。通過減速帶後,車輪存在多餘彈跳,濾振質感不夠細膩。我暗自念道,蔚來的第二代產品不過如此。
幾小時後,當我把ET7開上公路,駕乘感受竟大有不同。在環路上飛奔,ET7表現得泰然自若,車身起伏輕微而順從,貼服感非常出色。遇到大起伏,懸掛在輕描淡寫中化解掉衝擊,就像有雙大手緩緩托住車身。簡單來説,快速奔跑的ET7既不硬剛,也不晃悠,舒適性比起“56E”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令人意外的是轉向手感。方向盤能夠清晰傳遞前輪狀態,讓駕駛者心裏有數,不斷嘗試更高的彎速。在今天的“買菜車”中,轉向溝通感如此真實的相當罕見。對於硬核車迷來説,輪胎極限、動力強弱還不是最重要的,人車溝通才是駕駛樂趣的源泉。更難得的是,ET7沒有因為提供溝通感,就丟掉該有的輕便。低速挪車時,轉向手感中等偏輕,降低了駕駛者的“勞動”強度。
在工程領域,流程是制約效率的關鍵。車企通常被稱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也就是俗稱的“主機廠”。主機廠作為系統集成的核心,利用各方資源研發和製造汽車。主機廠和供應商相互依存,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便是汽車研發領域的商業模式。
然而,事情不像想象中一帆風順。有時候,汽車研發受制於供應商,主機廠無法做到完全自主。空氣懸掛的細微調整,需要提前半年左右向供應商預約資源,整套流程用時8-9個月。供應商拖慢了主機廠的開發進度,這不符合研發快捷化的趨勢。如何打破桎梏?答案很簡單:軟件定義汽車。蔚來NT2平台引入了全棧自研的智能底盤域控制器ICC,以提升底盤開發的可擴展性和迭代能力。
硬件層面,空簧+CDC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性能上限有保證。當然,硬件好只是基礎,關鍵還要看調校。基於調校參數的排列組合,這套硬件可以形成多種駕駛模式。如前文所言,傳統開發受到較多限制,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調試。相反,ICC縮短了研發週期,讓工程師快速找到“最大公約數”。在ICC的幫助下,ET7工程師團隊用時500多天,便完成了底盤調校,效率提升可用倍來計量。
編輯點評:智能汽車經過多年發展,早已過了單純拼硬件的時代。想要讓底盤變得智能,空氣彈簧、CDC減振器等電控零部件是基礎,工程師的細心調校是靈魂。面對愈發內卷的開發進度,全棧自研的底盤域控制器提供了更多可能。簡單來説,蔚來ICC完成了三件事:定義底層,體驗打通,提高上限。基於ET7用户反饋,蔚來團隊正緊鑼密鼓地改良底盤調校,讓行駛性能更上一層樓,變成車主們期待的樣子。
精彩內容回顧:
測試蔚來ET7首發版 再見了,燃油車!
竟然比官方成績還快 試駕蔚來ET7首發版
蔚來ET5搶先實拍 請跟我念:5大於3!
蔚來ET7底盤開發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