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於子茹)小到一個居民樓的建設,大到一個城市的精密運轉,背後都是一篇社會基層治理大文章。如何寫好這篇大文章?近年來,長三角多地緊緊圍繞“為民”二字,創新治理路徑和方法,一個又一個基層治理效能高、服務羣眾能力強的基層治理樣本逐漸顯現。
打破跨行政區域壁壘,加速司法便民利民一體化
協同共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近年來,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三地緊扣“一體化”這個關鍵詞,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減少各類壁壘,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前耗時一兩年的官司,現在很短時間就能結案。”談起“一體化”社會治理最大的受益之處,蘇州吳江某紡織企業老闆楊海濱認為是打官司更便利,“法院用了三天時間就幫我協調解決好六年之久的貨款拖欠”。
原來6年前,浙江嘉善一公司從楊海濱這裏進了一批貨,價值22萬元,但發貨後,便逐漸找不到人。今年實在想不到別的辦法,無奈之下他才向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汾湖法庭遞交了起訴材料。最讓他出乎意料的是,法院立案後第3天就找到對方並協商好還錢方式。
異地糾紛的快速解決,得益於去年蘇州吳江法院與上海青浦法院、浙江嘉善法院籤的司法協作協議。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汾湖法庭庭長厲昱中説,這一便民訴訟、多元解紛、服務企業的司法協作新模式,讓異地訴訟累、訴訟難的問題得以解決,減少不少企業主訴訟時間成本。
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法治護航。去年10月,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法院同步開設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訴訟服務專窗,並配備專用移動終端、掃描儀等設備,指定專人負責對當事人就近提起的民商事案件、強制執行案件等申請提供即時跨域立案服務,讓打官司不再難;而三地的檢察機關,更是創新涉企案件“程序性事項異地代辦”、“一網通辦”機制,減少審批層級和涉案當事人三地奔波之苦。
在三地一體化司法協作模式下,法官跨行政區域查不到當事人信息的問題也將被解決。厲昱中介紹,汾湖法庭將加快實現數據互通互聯和三地區內辦案協作、訴訟服務“一網通辦”,解除辦案中的數據共享阻礙。“目前,已經開發完成執行案件的工作平台建設。”
同樣,三地跨行政區域數據壁壘的打通,也給社會治安治理按下“快進鍵”。
吳江汾湖派出所,東臨上海、南接浙江,管轄區面積96平方公里,交通運輸密、外來人口多、警情基數高,基層治理複雜。為此,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公安機關打通數據互查、互通、互調渠道。
“在社會面數據上,我們打破數據交換壁壘,推動汽車租賃、商場購物等80類社會面數據批量共享。”吳江汾湖派出所民警介紹,下一步,還將爭取上級支撐,在內網權限融合上實現共享,推動實現“三地系統精準互查”。
“以前,辦案要借調外地視頻監控,民警必須親自跑一趟,費時費力,也有可能延誤辦案時機。”吳江公安民警李忠琪説,現在視頻實現共享後,民警能隨時調取監控,不用專門跑一趟,提高了辦案效率。
共商共建“微”改造,提升老舊小區居民幸福感
在上海,與成片現代化樓宇並存的,還有大量老舊小區。在那裏,設施老舊、缺少管理,是基層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在二級以下舊裏集中的中心城區楊浦區,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呼聲高漲,考驗着當地政府的治理智慧。
如何更好地改造、治理城市老舊小區?位於楊浦區江浦路街道的遼源花苑,給出了一個答案。
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工房,曾是三個相互獨立、僅有一牆之隔的小區,平均房齡超三十年,設施老舊,居住其中的羣眾生活不便。為改善小區環境,2015年起,在楊浦區首創的“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助力下,楊浦區房管局聯合江浦路街道開展了“三區合一,一脈三園”的更新改造。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建設,三個老舊小區破牆合併,更名“遼源花苑”,展現新顏、煥發新生。
如今走進遼源花苑,橫亙在三個小區間的圍牆被拆除,騰出的幾百平方米的公共空間被打造成社區中心花園;樓房外,之前暴露的管道、電線以及架空線路等實現了管網入地;房屋內,社區規劃師根據每家住户情況單獨設計不同裝修方案;小區內設立社區睦鄰中心、家庭醫生工作站,方便居民娛樂、就醫……
“在小區改造過程中,我們堅持把共商、共建貫穿始終。”上海市楊浦區江浦路街道五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虞淨説,在小區改造方案徵詢階段,居民的顧慮和反對聲音不少。為了助推改造,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三駕馬車”同頻共振,成立以業委會成員、物業公司代表、黨員、樓組長、志願者等組成的自治團隊,開展居民意見徵詢和矛盾調解等工作,真正實現讓每一個居民為小區改建出謀劃策。
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陸勇峯,是遼源花苑更新項目的一名社區規劃師,他全程參與了小區的改造項目。他説,“我們可以提供專業的設計方案和理念,如果想居民滿意,就離不開全週期全過程的公眾參與。”參與這個更新項目,陸勇峯最大的感受是:居民參與社區改建,不僅加深對社區的瞭解,還培育了他們社區自治意識。
隨着小區之間圍牆的打開,遼源花苑居民的自治意識也在“破牆”。2018年5月,遼源花苑實現了統一物業管理。居民區黨組織牽頭成立“遼源花苑黨羣議事會”,議事會成員每月召開一次例會,邀請居委會、物業公司負責人一同參加,梳理管理漏洞,並督促物業公司進行整改,小區管理成效因此大大提升。
“從打破物理圍牆到打破心理圍牆,再到打破治理圍牆,現在看起來很容易,其實難度很大。”上海市社會建築研究會副會長羅新告訴記者,遼源花苑通過樓道微整治、空間微改造、景觀微更新的“三微治理”,大大提高了社區治理效能,也彰顯了基層幹部和社區工作者的施政智慧,以及社區治理的時代性、科學性。
2011年至2019年,上海楊浦區累計完成舊改37000餘户,目前還有成片二級以下舊裏57多萬平方米,其中濱江仍是舊裏最為集中的區域。今年,楊浦區將繼續推進濱江區域部分街坊舊改工作,預計惠及居民9500餘户。
多元化矛盾調解,打造“國際化”治理樣本
浙江義烏,世界小商品之都,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商人貿易、生活於此。兼顧當地居民多種多樣的合理訴求,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直是義烏基層社會治理的施力方向。
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難免發生矛盾糾紛。近年來,義烏遵循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的目標,搭建市鎮村三級矛盾調解中心,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在義烏市區,聯合律師事務所開設法律服務專窗,直連海外律師解答跨國貿易問題,實現涉外糾紛迅速調;在外國人、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社區,開設服務專窗、建立勞動糾紛調解組織,實現矛盾糾紛就近調;在義烏六大貿易市場設立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站,集中受理市場採購中的矛盾糾紛,實現貿易糾紛精準調。
於此同時,義烏啓用外籍調解員和新義烏人調解員,組建29支矛盾調解突擊隊,變“羣眾跑”為“跑羣眾”,主動上門調處化解糾紛,打造義烏國際化社區治理新模式。
“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為社區工作開展帶來不少難題。”義烏市雞鳴山社區黨委書記何文君坦言。
雞鳴山社區,這裏居住着74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餘名外籍人員,因此被稱為“聯合國社區”。為更好服務他們,雞鳴山社區充分利用外國人、外地人風俗相似、語言相通、情感相近的優勢,篩選通外語、精貿易、有信譽的外籍客商代表、外籍醫生等高知羣體和資深翻譯組建國際“老孃舅”隊伍,參與涉外經濟糾紛、中外組合家庭矛盾糾紛化解。
巴基斯坦商人阿酷,在義烏經商20年。現在,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生意人,還是一名“洋孃舅”。阿酷説,“義烏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希望可以為這座城市做點力所能及的事”。5年前,阿酷自願加入國際“老孃舅”調解團,開始他的矛盾調解工作。
2014年,有兩名敍利亞人喝完酒後起了肢體衝突,一人被打傷後,打人者隨即逃跑。幾天後,這名傷人的敍利亞人被義烏稠城派出所民警找到。鑑於是外籍人員矛盾糾紛,民警也找來阿酷讓其幫忙一起調解。那天晚上,阿酷花了三個小時與這兩名敍利亞人交流,最後雙方順利達成和解。據當時的辦案民警回憶,像阿酷這樣的“洋孃舅”,幫着調解矛盾糾紛,不僅給境外人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便利,也使得調解氛圍融洽了不少。
截至目前,義烏市依靠矛盾調解突擊隊化解涉外、涉新義烏人糾紛900餘起,挽回經濟損失5000餘萬;今年以來,外籍志願者民情民訪代辦隊累計代辦民情民訪事項5140件,實現矛盾糾紛化早化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