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9日電(記者周相吉 陳地)8日下午,天空下着濛濛細雨。“9·5”四川瀘定6.8級地震後的第4天,離大渡河安順場10餘公里的上游河段,船隻來回穿梭,一處臨時碼頭依舊繁忙。
當記者到達四川石棉縣新民鄉臨時碼頭時,幾名步履匆匆、渾身沾滿泥土的老鄉正在快步登艇。記者穿好救生衣,便隨他們一道踏上了這一段“歸家路”。
9月8日,在岸邊翹首等待的村民。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伴着陣陣河風和濺起的水花,小艇飛速地朝湍急的大渡河上游駛去。35歲的婦女喬音告訴記者,和她一道的5位老鄉都是一家人,每年這個時候,正是花椒成熟的季節,他們便會到相鄰的瀘定縣採摘花椒,可突如其來的地震讓一切都變了樣。
“電話打不通,父母、孩子都在家裏,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回家。”喬音説,前兩天他們被困在瀘定,只能乾着急。“昨天聽説還有山路可以走,我們今早六點便出發了,走了8個小時山路,終於到了石棉縣城,然後又搭車,這才回到了鄉里。”
“你看,全身都是黃泥。”喬音指着綠色的膠鞋説,“回到鄉上才知道到我們雙坪村的路依然還在搶修,幸好這裏有個臨時碼頭,讓我們從這裏坐船回去。”
9月8日,村民向救援人員講述地震當天的情形。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20分鐘後,快艇停靠在了離新民鄉雙坪村最近的一處臨時停泊點。“還要走2個小時山路才能到村裏,但只要能回家就是好的。”説罷,喬音背上沉重的行李又上路了。
負責駕艇的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人員張良告訴記者,地震中石棉縣受災最重的是新民、王崗坪、草科三個鄉鎮,新民鄉相對離縣城最近,道路也最先搶通,救援物資和人員也均匯聚於此。
“前幾天,新民鄉到王崗坪鄉的陸路不通,水路便成了重要通道。”張良説,“我們有6艘艇9月6日到這個臨時碼頭,不間斷地運送,任務就是把裏面的傷員、想出來羣眾帶出來,把家在沿途又想回家的老鄉送進去。6日、7日每日運送人員都有100多人。”
9月8日,救援艇上的村民緊緊相依,望向家的方向。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隨着縣城通往受災鄉鎮的公路逐步被搶通,各類救援物資已改成公路運輸。但一些沿河的村民進出,還是乘船較為方便。
8日下午,記者在碼頭也遇到在石棉縣水務局工作的退役軍人遊汶鑫,他剛接到電話,要駕駛衝鋒舟去新民鄉馬廠村5組接老鄉。
穿好救生衣,遊汶鑫和同事立即發動衝鋒舟,行至馬廠村口,村民曾芸鳳和幾個老鄉早已在岸邊等候。待船靠岸,遊汶鑫穩穩當當地一一接老鄉上船,安全地送往臨時碼頭。曾芸鳳説,8日她在地震後第一次回孃家,也是從臨時碼頭坐的衝鋒舟,回家發現父母安好,已經住進安置點,不用太擔心,她收拾行李後再乘船回到安順場婆家。
對遊汶鑫來説,在新民臨時碼頭啓用之前,他與同事邱毅還開闢了一個更為艱險的臨時碼頭。
9月8日,龍頭石庫區的新民臨時碼頭。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9月5日,地震發生後,遊汶鑫接到單位緊急通知,因為道路阻斷,要立即駕駛衝鋒舟接送醫護人員進入震區。當天下午5點左右,衝鋒舟抵達新民鄉出路河對面,7人組成的醫療隊已焦急地在岸邊等待。但沒有現成的停泊點,遊汶鑫和邱毅根據地形和水流情況,強行開闢了一個登船點。
“岸上與水位垂直高度大概有2米,邱毅拿着繩子跳上岸邊斜坡,把船停了下來。”遊汶鑫説,在岸上的醫護人員互相攙扶,小心翼翼地手拉着手,沿着河岸斜坡登上了衝鋒舟,登船過程花了8分鐘時間。
時間就是生命。遊汶鑫只想儘快安全地把醫療隊送到王崗坪。逆流而上,河水越來越急。他們邊走邊看,哪裏能夠停靠。一些看似方便上岸的地方,但因為漩渦、水流湍急也不能停靠。
9月8日,在新民臨時碼頭,特勤人員駕駛救援艇護送受災村民回家。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沿河進入王崗坪鄉境內,他們瞧準相對安全的地方,邱毅拿着繩子就從衝鋒舟跳上了岸,然後反過身子用手用力拽着繩子,定住衝鋒舟,醫護人員再陸續下船上岸。
送完醫療隊,遊汶鑫開着衝鋒舟回到了新民鄉場鎮處的臨時碼頭。當天晚上,越來越多的船隻停靠在了這個新的臨時碼頭邊。越來越多的人、物資也開始聚集在這裏。
這幾日在新民臨時碼頭,51歲的李雄是最忙碌的人之一,他的任務是協助人員和物資的轉運。“其實這本沒什麼碼頭和船,但在路不通或時好時斷的情況下,卻是非常重要且穩定的通道。”李雄説,“看着那麼多需要出來的人從這裏出來,那麼多想歸家的人能從這裏回去,再累也值得。”
對於已經不年輕卻還奮戰在一線,李雄向記者指着周圍説:“這算啥,你看,我們這個點上都是50歲以上的同志,其他人還在更前線呢!但我們也必須在呀,黨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