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映照“醫療援非”歷史,《埃博拉前線》展現中國醫生仁心仁術 藍天下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綜合

為打磨劇本,《埃博拉前線》劇組就耗時3年有餘。

有的人離開,有的人卻正在趕來。2014年,埃博拉病毒席捲西非,並逐步演變為全球公共衞生危機。多國撤出醫療力量之時,中國毅然派出援非醫療隊,第一時間向非洲兄弟施以援手。

奮戰在抗擊死亡的最前線,中國醫療隊被西非國家譽為“最受歡迎的人”。時隔7年,中國醫生在非洲抗埃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與觀眾見面。12月8日,由楊文軍擔任總導演,羅晉、毛曉彤領銜主演的《埃博拉前線》登陸騰訊視頻。

國際視野、中國表達,展現中國醫生仁心仁術的《埃博拉前線》兼顧主流市場與主流價值:從援非歷史出發,《埃博拉前線》以“大特寫”描摹援非醫療的高光時刻;橫跨多種題材,《埃博拉前線》努力與年輕觀眾接軌,奏響主流價值觀的精彩樂章。

題材新奇又恢弘,聚焦史上最大規模“醫療援非”

未知的病毒在邊陲之地沉睡,它們尋找時機,等待登場……《埃博拉前線》開篇,以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鏡頭語言,構建了病毒肆虐之下,人人自危的生命危機與醫療困境——

呼吸機、隔離服、裹屍袋……在遙遠的非洲大陸,極度致命的烈性病毒正悄無聲息地蔓延。在這裏,脆弱的醫療系統不堪一擊,不同的生死觀下薄弱的防護意識令疫情雪上加霜。

正在此時,一名全身流血、症狀劇烈的病人被送到中國與卡巴利亞合設的中卡友好醫院,並很快死去。中國醫生鄭書鵬(羅晉 飾)幾經調查,證實這種烈性病毒,正是多年前曾奪走非洲大量生命、被稱作“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

緊急措施接踵而至。卡巴利亞啓動病毒傳播調查,並封鎖中卡友好醫院。焦慮與恐懼讓每個人都心事重重,更要命的是,鄭書鵬發現,唯一的疫情傳播路線空白點竟然是“迷雲重重”的桑宜村……

凌厲剪輯、快節奏敍事,《埃博拉前線》首播2集拉開了埃博拉病毒襲擊非洲、中國醫生留守治療的序幕,並完成了中國援非醫療的多維側寫。

一方面,中國醫生鄭書鵬與中卡友好醫院外科主任蓋斯姆勇敢逆行,攜手抗埃;另一方面,熱情隨性、防護意識薄弱等社會問題又與埃博拉病毒肆虐相互交織,極大地增加了抗埃難度。

呈現國產影視劇中難得一見的跨境合作抗疫圖景,《埃博拉前線》有其題材稀缺性。據介紹,《埃博拉前線》從中國醫生援非的核心原型出發,全景式地展現中國醫療隊奔赴非洲西部多國,參與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正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發,中國第一時間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並派遣醫療專家奔赴疫區。而這一次對外援助,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對外衞生援助。

鮮為人知的是,在中國援非近60年曆程中,醫療援非是其時間最長、跨度最大、成績最顯著的組成部分。

通過描摹以鄭書鵬為代表的典型抗埃形象,《埃博拉前線》傾情謳歌中國醫生的仁心仁術與國際主義精神,並宣揚中國為全球公共衞生事業盡責的人道主義精神,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

與年輕觀眾無縫接軌,呈現醫療、戰爭與愛情“三重奏”

“在歷史止步的地方就是藝術開始馳騁的地方。”近年來,聚焦歷史變遷、講述中國故事的新主流電視劇作品集中湧現,如何在歷史與二度創作中把握尺度與比例是《埃博拉前線》等作品需要平衡的難題。

從中國醫療援非的宏闊歷史背景出發,《埃博拉前線》既想做到藝術描摹,不跑偏歷史的經緯度,又要講好故事、塑造人物,與年輕觀眾接軌。

目前,《埃博拉前線》已展開兩條敍述主線:

一條是援非醫療隊的抗埃進行時——在傳染病專家鄭書鵬的帶領下,援非醫療隊展開了病毒的鑑定與關於通過“零號病人”完善傳播鏈條缺環的調查,並在醫院封鎖隔離之時迅速穩定人心。隨着醫護人員不斷被感染,中國醫生們既要克服戰鬥減員、人手短缺的巨大困難,又要在醫療條件有限、藥品短缺之下與病毒近距離戰鬥。

另一條則頗具戲劇張力——作為黑鑽石產地的桑宜村,既是當地動盪的前線,又是病毒傳播鏈條的空白節點。正當鄭書鵬測定埃博拉病毒之時,華裔女記者何歡(毛曉彤 飾)潛入桑宜村卧底調查,殊不知病毒正在鑽石礦區和村民中肆虐。

從兩大線索出發,《埃博拉前線》呈現出醫療、戰爭、愛情的“三重奏”,劇情飽滿又極具看點:在中卡友好醫院,它聚焦抗埃鬥爭,展現醫生救死扶傷、跨國支援的職業魅力和人格風采,也有與病毒賽跑、生死時速的緊張刺激;在桑宜村,槍戰火拼等動作場景接連上演,亦呈現出高能緊張的戲劇張力;等到鄭書鵬前往桑宜村調查埃博拉病毒,兩條平行故事線完成交錯,中國男醫生與華裔女記者又攜手抗埃,書寫“埃博拉疫情時期”的心靈悸動。

可以説,在虛實的拿捏上,《埃博拉前線》找到了着力點。顯而易見,第一條醫療主線中,無論是鄭書鵬在即將回國之際毅然留下抗埃,還是中國政府聞訊增派醫療力量,都是《埃博拉前線》對中國援非歷史的情景再現;而第二條主線則是在歷史原型的夾縫中做合理的推敲與設定,讓《埃博拉前線》故事更燃、更有情、更有視覺衝擊力,與年輕觀眾的審美傾向接軌。

匠心打造高品質內容,全方位還原“抗埃”紀實

一部優秀的重大題材作品既要有故事、有人物,還要有細節、有質感。《埃博拉前線》從劇本創作、美術置景再到專業把控,都力圖精益求精,以匠心打造高品質內容。

為更貼近中國醫生的抗埃故事,《埃博拉前線》花費大量時間做前期籌備。2019年3月,主創團隊深入西非塞拉利昂,實地考察調研,瞭解當地風土人情;2020年8月,該劇主創團隊全員動員,在國內前後3次大采景,又籌備4個多月。

據介紹,為打磨劇本,《埃博拉前線》劇組就耗時3年有餘。主創團隊採訪援非醫療隊的原工作人員、知名學者近百人次,查閲了近千萬字資料,行程達2萬多公里。其間,共創作3稿劇本,有部分達到近十稿,近200萬字筆記,錄音、案頭不計其數。充足的案頭工作,為劇情編織、人物塑造、場景搭設摒除了“懸浮感”,實現了精準落地。

正因視覺美學在線,《埃博拉前線》成片中廢棄的輪胎、斑駁的屋舍、凌亂的路牌,還有荒漠與草原相間的自然環境,都讓觀眾更加有代入感。

因《埃博拉前線》涉及大量醫療專業知識,劇組還遍訪醫療專家,在“物”與“人”的還原上把握品控。

例如,與埃博拉病毒相關的移動P3/P4實驗室,因廢水、固體廢棄物等處置上有科學規範的設計方案,劇組為完美復刻這一場景,找到2014年移動P3實驗室的設計者,以原版圖紙1:1進行復建;而在“人”的方面,創作團隊還隨時與醫療專家溝通,在專業名詞使用、專業醫療操作上做到細節正確。

正因為如此,《埃博拉前線》播出後廣受讚譽。曾參與中國援非醫療行動的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長程濤表示:“這部劇整體真實,我看了以後非常感動,充分體現中國在非洲兄弟有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具有大國擔當,急其所急、想其所想。”

鄭書鵬人物原型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曹廣也表示,援非時曾有名為“小蓋”的非洲當地醫生朋友,“他在中國學醫10年,管我叫‘曹老西’,最後也是2014年因埃博拉病毒去世,這些事就跟《埃博拉前線》一樣,把我看得熱淚盈眶。”

向死而生,抗擊疫情,《埃博拉前線》拓展了新主流劇作的類型邊界:它既完成“醫療援非”的全景式呈現,書寫中非友誼的動人篇章;也用充滿奇觀與懸念的抗埃故事,向年輕一代訴説着信念、勇氣以及愛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