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Normal People)火了。
且不提該劇在國外的高熱度和話題度,即便在國內,以一部暢銷小説改編的青春/愛情劇標準來説,《普通人》近期都有了一些“火出圈”的跡象。
向來對這種題材不太感冒的我,在看《普通人》後也必須承認,此劇的品質配得上它的名氣和好評:不諂媚、不庸俗,依靠穩健且舒緩的節奏講述了一段曲折的感情,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充分展現出了複雜情感的細膩和真實。
然而換個角度來説,該劇充滿了缺少社會毒打的“小資”調調,在一些人看來甚至是缺乏志氣的無病呻吟……這不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故事,因此,我不會無條件地向大家推薦《普通人》。
講完這些,我們就可以好好來談談《普通人》的優良了。
其實該劇的男女主角都不算凡人,他們的困擾和痛楚也不常見,但他們的經歷卻演繹出了“普通人”的平凡意味,讓許多觀眾產生了別樣的共鳴,這便是《普通人》最大的價值。
下面我會將康奈爾和瑪麗安的關係分為四個階段來評述,多圖長文,深度劇透,請酌情閲讀。
無知
首先要明白男女主的基礎人設:兩人是愛爾蘭小鎮斯萊戈的高中生,康奈爾成長於清貧的單親家庭,被年輕的母親洛琳一手帶大,與人和善,迎合一切;瑪麗安成長於父權/男權至上的富裕家庭,父親死後她依然活在哥哥艾倫的精神暴力之下,母親丹妮斯又是個毫無作為的逃避主義者,校園刺頭,目空一切。
兩人看似站在截然相反的對立面,卻擁有着共同的性格底色:不外露的自卑。
由於洛琳在瑪麗安家做清潔工,他們倆在校園之外有了額外的交集,也正因為缺少了周圍人羣的目光,兩人才能小心翼翼地多説幾句。
除去青年男女之間被“好看皮囊”吸引的因素,兩人出現額外的對話,真的只是因為他們多見過幾面……
一開始自然談不上什麼感情,但瑪麗安和康奈爾都很敏鋭地捕捉到了他們“孤獨”的相似點,這份特質加速了兩人的破冰——也僅僅是破個口子。
兩人對彼此一無所知,於是在初吻後他們都迅速產生了“優秀學霸垂青我這個小透明”的想法,害怕改變帶來未知的挑戰,只能小心翼翼地隱瞞真相,維持“現狀”。
在初嘗禁果時,這份古怪更為明顯:康奈爾絲毫沒有小年輕的猴急與興奮,而是滿心為瑪麗安着想的理解、遷就與禮讓。
先前康奈爾就否認了瑪麗安輕賤自我的話語,在他看來,出身好、成績好、品貌好的瑪麗安能喜歡/引誘自己是莫大的福分,他的温柔固然是紳士風度,但又何嘗不是自矮一頭的卑微呢?
實際上瑪麗安也抱着差不多的想法(唯一不同是把“出身好”換成“人緣好”),比如在康奈爾不知未來該讀什麼專業時,鼓勵他選唯一感興趣的文學。
在這段秘密的關係中,他們為對方着想的程度都勝過了自己……除了不願曝光關係的自私。
終於,“地下情”慢慢浮上了水面——如果不是康奈爾的鼓勵,瑪麗安不會去參加學校活動,如果不是瑪麗安被人輕薄,康奈爾也不會當眾維護她,而後一起過了夜。
康奈爾在温存之餘,更是向瑪麗安保證“我永遠不會傷害你”。
到此為止,兩人的關係都還算是在正軌之上穩步發展,只可惜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夯實的基礎,稍稍經受些許考驗便一觸即散……
關於兩人的風言風語傳遍了學校,面對朋友們一半八卦一半調侃的詢問,康奈爾瞬間被嚇壞了,他突然成為了大家的焦點,他被拖出了自己習以為常的舒適圈。
對此,康奈爾的做法不是去嘗試適應改變,而是迅速“縮回”到和瑪麗安親密之前的狀態,比如向蕾切爾道歉並邀請她去參加舞會,還自以為如此偽裝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在康奈爾看來,否認這段關係對兩個人都有好處,瑪麗安不會被他拖累,自己也能擺脱所有變化,殊不知此舉熄滅了瑪麗安剛剛燃起的被愛的希望。
哪怕母親多次批評,康奈爾都固執地認為(欺騙)自己沒有錯,直到朋友告訴他“大家早都知道了你們的事”,康奈爾才願意承認自己毫無意義的決絕,對瑪麗安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康奈爾和瑪麗安對這段關係本就充滿了懷疑和畏縮,【第一階段】的脆弱感情便在高中生涯裏稀裏糊塗地結束了。
怯懦
上了聖三一大學後,康奈爾和瑪麗安各自過着沒有交集的生活,直到他們在加雷斯的派對上相遇。
短暫的尷尬和扭捏之後,“老同學”迅速重新熟悉了起來。相比之下,康奈爾顯得更意外些,因為煥然一新的瑪麗安在大學裏看上去如魚得水——就好像高中時的自己一樣。
更廣闊的舞台,更高知的同伴,更鮮活的生活,似乎讓瑪麗安放開了不少,兩人也得以把過去的心結解開了一部分。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如果他們倆真把過去的事放下了,也就不會有隨後的再續前緣……
瑪麗安覺得先前徹底不理睬康奈爾是自己反應過度了,僅僅只是派對上幾句話,就讓她忘卻了康奈爾辜負自己的事實,説到底她依然帶着自我輕賤的心理。
當然,一開始兩人只是恢復了普通朋友的關係,可隨着交流的密切,他們遲早都會談到那些繞不開的話題。
長大的好處在於能看清許多過去不明白的道理,康奈爾告訴瑪麗安(同時也是告訴自己):高中同學們知道他們倆那點事兒,但沒人在乎,許多焦慮和顧忌其實毫無必要。
康奈爾總是不停對瑪麗安道歉,其中大多出於不自信的自卑,可這一次卻是準備許久的心裏話。
瑪麗安早已不再怨懟康奈爾了,此番原諒更是徹底解開了心結,如釋重負的她沒多久就和加雷斯分手了,因為不用再偽裝的她不想再重蹈覆轍。
與此同時,瑪麗安越來越饞“老相好”了,她還藉着酒勁主動向康奈爾求愛、索吻,擺明了要重燃舊情。
康奈爾拒絕了,一方面是他不想趁人之危,更重要的是他還未做好在別人面前與瑪麗安親暱的思想準備——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要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他仍然只能接受低調的親密關係。
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並不能抵消原生家庭帶來的折磨,反而會讓痛苦翻倍,哥哥的痛罵侮辱,母親的無動於衷,都再次提醒了瑪麗安的卑微。
在家裏受到的折辱,使得瑪麗安更加貪戀、渴望康奈爾賜予自己的關愛,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感情,她願意為康奈爾做任何事情。
比如兩人拒絕了佩吉的3P建議後,瑪麗安表示“只要你願意我就樂意”,這種不顧自我來取悦愛人的灼灼熱情,再次嚇到了康奈爾。
康奈爾的潛意識裏始終在質疑“我值不值得她愛?”不願對感情高調,就是他下意識裏留的後路,正因這份從未消失過的猶疑和糾結,才讓身邊所有人都為他們倆感到磨嘰和擰巴。
傑米對瑪麗安動手動腳的行為,刺破了這層彆扭的隔閡。
康奈爾吃醋,證明了他真的在意、想擁有瑪麗安,但康奈爾只敢獨自生悶氣,也説明了他的膽怯和懦弱,瑪麗安看在眼裏、怨在嘴中、急在心底。
參加同學生日派對在泳池邊的那一刻,是康奈爾最好的機會,輕撫愛人的纖腰,親吻愛人的肩膀,鼓足勇氣的他幾乎就要成功了……可惜,在沒來由的一哆嗦後,愛潮瞬間退去,所有努力都功虧一簣。
這一步失敗後,一切都結束了。之後康奈爾因無法在暑假打工掙錢、又不願蹭住瑪麗安房子而離開,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第二階段】是兩人最單純快樂的時期,他們本有希望就此走下去,可人生的底色註定了他們還要經歷更多的磨難。
撕扯
暑假分手之後,兩人都有意無意地避開了對方,直到他們在斯萊戈重遇——沒辦法,他們的家鄉太小了。
越是不正常的關係越會努力裝作正常,瑪麗安和康奈爾再次重拾了“友誼”。
他們都試着去過新的生活,瑪麗安成為了傑米的女友,康奈爾和海倫走到了一起,儘管都忘不了對方,但兩人還是戴上了虛假的面具偽裝自己。
後悔的康奈爾先受不了了:在兩人雙雙拿到獎學金的夜晚,醉酒被搶劫的康奈爾求助了唯一背得出號碼的瑪麗安,藉着失態講胡話的勁頭,他説出了自己的不甘和疑惑。
通過對夏天的反思,兩人突然發現,看似主動熱情的瑪麗安,其實要比康奈爾更加被動,康奈爾自以為識趣的離開,在瑪麗安眼裏卻是輕而易舉的拋棄,他們的共同點就只有殊途同歸的怯懦……但現在説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也許時間會撫平一切——當下一個夏天來到時,瑪麗安主動邀請在歐洲遊學的康奈爾到意大利的莊園小住。
直到一起騎車去購物,他們才意識到此時此刻是近一年來兩人最放鬆的時候:康奈爾和瑪麗安早已在心中設下了錨點,把對方當做了永不凍結的港灣,這份深入靈魂的羈絆,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
藉着這次機會,兩人提到了一直存在卻諱莫如深的關鍵結症:金錢和階級。
這是出身清貧的康奈爾心裏最過不去的坎兒,也是瑪麗安後知後覺的問題,她彷彿是想告訴康奈爾,不必把這些差異太放在心上,當成彼此間的障礙,就不知道後者聽進去了多少。
兩人這般餘情未了的樣子讓現男友傑米看到,使得隨後的餐桌變成了修羅場……當晚,瑪麗安再次和康奈爾睡在了一起,她也終於説出了從未説出口的心裏話:覺得自己沒有存在價值,活該被所有人厭棄,至於為何從不提起,是害怕康奈爾會不喜歡殘缺的自己。
相比起肉體的交合,瑪麗安和康奈爾之間觸及靈魂的交流來得實在是晚了些……有意思的是,此次真正交心後,兩人只是親吻而沒有做愛。
看診斷病很快,醫療病症卻要花許多時間。瑪麗安獨自跑去了瑞典,也不回家過聖誕節,牽腸掛肚的康奈爾不斷對她進行遠程“治療”,通過回想在意大利的那個夏天,告訴瑪麗安“你沒有錯”。
康奈爾鍥而不捨的鼓勵和慰藉,總算把害怕被珍惜、迷失在SM中的瑪麗安拉了回來——康奈爾的存在,令她重新開始希冀自己仍有愛與被愛的權利。
可別覺得這一時期的康奈爾有多積極健康,他對瑪麗安的鼓舞,都建立在自己的抑鬱和對女友海倫的心不在焉上,受到朋友羅伯之死的刺激,情緒崩潰的康奈爾後來更是去做了心理諮詢……所以,才有了兩人在葬禮上相擁,久久不願放手的一幕。
任何一個有自尊心的人,都無法接受另一半對“前任”有如此強烈的執念,海倫不得不與康奈爾分手。
輪到瑪麗安陪伴處於艱難時刻的康奈爾了,其實兩人也沒有多説什麼、多做什麼,僅僅是開着遠程聊天看書、睡覺,明白有彼此陪伴而已。
這一時期,在生活中形單影隻的兩人是孤獨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是自由的,因為不再需要去隱藏各自的孤獨。
“你不會感到憤怒嗎?”有一天,瑪麗安突然提到了大家在羅傑死後虛偽的社交表現,説完兩人都釋然了不少:也許不止我們倆有心病,也許所有人都在偽裝。
經歷了種種蜕變與成長,兩個人重新回到了起點。
【第三階段】的時間跨度最長,對康奈爾和瑪麗安感情落點的影響也最大,他們離功德圓滿只差最後一步。
完滿
又一個夏天到了,康奈爾和瑪麗安已恢復了(除肌膚之親外)最好的關係。
面對瑪麗安再一次的靠近,康奈爾選擇保持距離,為了留住“友誼”,他希望兩人之間能純粹一些——哪怕他們都認識到了彼此在一起時從不會孤單,分開後也沒有過真正的快樂。
瑪麗安很着急,也很失落,他總是不知道康奈爾究竟想要什麼,而她的性格又註定只能把機會送到對方面前,讓康奈爾去做最後的決斷。
這次焦急的表態迫使康奈爾發起了久違的衝鋒,當瑪麗安以為勝利近在咫尺、只想聽到一句“我屬於你”時,康奈爾卻又一次退縮了……
瑪麗安並不是真的有多想康奈爾“打”自己,她只是希望康奈爾能夠展現出對自己的佔有慾,用一句切實可見的話、一次能夠感觸的行為來表明他的態度和立場。
康奈爾出於慣性和驚懼,慫了,只得在事後哭着懊悔不已……
所以説,當晚哥哥艾倫對瑪麗安的施暴真是“神助攻”,他在兩人情緒未退的時候重新給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我很欣慰瑪麗安打出了那個求助電話,像康奈爾這樣的悶罐子,有時候真的只能不斷逼着他做出改 己也從冷漠無愛的家庭中抽離了出來……他們不再懼怕周圍的眼光,一起跨年、接吻、示愛,享受着無可替代的綿綿情意。
這崎嶇的一路實在走了太久,但願這條路永遠沒有盡頭。
對於愛情,如此這般或許足矣,但對於人生,這般如此還遠遠不夠。瑪麗安在找到“家”的感覺後,希望康奈爾能把握去紐約的機會,鼓起勇氣去面對未知的富有挑戰的新生活。
一直以來,他們倆都覺得對方比自己更優秀,明明都是學霸,卻總在“我不夠好/我不配”的自我懷疑中一次次錯過……現在,僅僅因為前進了一大步,就要重新開始抱殘守缺嗎?
你可以去大城市,我也可以留在家鄉,這次分開並不意味着別離。
人們歌頌愛情,是因為愛情的稀缺和珍貴;愛情的偉大,往往不是因為它拘泥於男女間的那點事,而是因為它能帶給人前所未有的積極成長。
故事的結尾,康納爾和瑪麗安用他們的選擇,做出了“不再錯過”的宣言。
我想,這就是《普通人》所富含的意義,用一段不凡的愛情去講述一段再“平凡”不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