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雖然很辛苦,但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反覆流露出來,這與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家長雖然辛苦,但不可在孩子面前反覆表露,與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有些家長喜歡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説出類似“我們家條件不好,你們爸爸媽媽賺錢多辛苦”的話,一方面部分家長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早點獨立,或者是讓孩子能夠努力一點學習、工作,當然也不排除佔很大一部分的家長是為了用這種方式來“綁架”孩子,其中有一些顯而易見的潛台詞:你看看吧,我們做父母多麼辛苦,為了你付出了那麼多,所以你長大以後必須報答孝順我們,你欠我們的,你的好好聽話,不然就是對不起我們!或者是:孩子你看,我們家條件很差,我們賺錢又很辛苦,所以你不能有什麼慾望,咱們沒這條件!

雖然家長不可能直接説出這些潛台詞,但孩子們很聰明,他們能聽到,這些話成為孩子們無形的負擔,一直難以卸下。這種負擔也有一個名字:內疚!當然,孩子們愛他們的父母。當他們聽到這些,他們會把父母的辛勤工作和消極情緒歸咎於自己。他們認為是他們自己的錯讓他們這麼努力工作!所以他們會做一些事情,儘量減輕父母的負擔,也就是壓抑自己的天性,取悦父母。舉個例子,從很小的時候起,一個孩子就渴望站在窗前,看着裏面漂亮的玩具,但他會掙扎:父母太辛苦了,我要更懂事,不能給他們增加壓力!

上面的例子是孩子很小的時候,然而這種想法和包袱會一直背在背上,等到到了,比如孩子要靠大學了,本來他是想血藝術的,但是父母告訴他們:學藝術太貴了,而且工作很難找,你還是學醫吧,將來進醫院工作穩定!這個時候怎麼辦,孩子有開始了掙扎,一方面是自己喜歡的藝術,一方面是對父母額愧疚感,最終孩子會被愧疚感折磨並屈服:雖然我很喜歡藝術,但是我不能讓父母傷心,我得聽他們的話,父母養我不容易!等到再過幾年,女孩交了男朋友,而男朋友想在婚前與女孩發生一些關係。

這個時候女孩從心底是抗拒的,但是她還是會掙扎:他還是很好的,平時為我付出的很多,我拒絕了就太不近人情了!這種思想是因為多年來養成的替別人着想的慣性思維,因為他總是把對方對自己的好放大,處處為他人考慮,寧願自己苦一點也要讓對方開心,對方對他的一點好他就可以放大成為很好的地步,他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懂拒絕,自己的人生都是不斷的被他人操控,每個這樣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喜歡控制孩子的家長,而家長又是如何控制孩子的呢?用愧疚感!

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父母所説的話,讓孩子一直處於一種“虧欠別人”的心理狀態中,這種狀態時間久了自然就成了習慣,在愧疚感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有兩個方向發展,一種就是前面提到的喜歡討好別人的,還有一種恰恰相反,屬於叛逆的,做什麼都要跟父母反着來,讓做什麼偏不做,不斷的縱容自己,過分的滿足自己的慾望,實際上在潛意識中孩子是在報復父母!這兩種看起來截然相反的性格,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人格沒有獨立,也不完整。往往這些孩子想要完成後期的自我完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那就有家長問了:那辛苦都不能呢過跟孩子説,該如何讓孩子認識到這點呢?如果孩子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就不斷的要玩具之類的該如何處理呢?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你需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比如你一個月可以拿出一百塊個孩子買玩具之類的,你可以告訴孩子:孩子,媽媽的賺錢能力有限,每個月可以給你100塊沒玩具,再多的就沒有了,你需要自己去規劃,100塊你可以自己分配,怎麼花都是你説了算,你要把握好!這樣以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小編建議家長們最好不要一邊給孩子錢上學,一般還要給孩子傳遞着壓力,不要試圖讓孩子去回報,如果你的經濟能力有限,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底線,讓孩子自發的去努力,而非被迫的有目的性的。這樣即使孩子沒有得到那麼多,他的心裏也不會有壓力和愧疚感,活得輕鬆也懂得父母的不易。完整的人格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來了,也可以做到儘早的脱離父母獨立生活和拼搏,只有自己獨立了才有話語權還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5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雖然很辛苦,但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反覆流露出來,這與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