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傑:德國人對中美態度為何發生逆轉

中西文化差異向來明顯,特別是不同的政體和民族特性容易產生認知偏見。大多數中國人談及德國人,往往認為德意志民族刻板拘謹、準點守時、不善幽默。而德國人眼裏的中國人,則是一種累死累活、走哪睡哪的打工仔加流浪漢形象。儘管中國改革開放已愈四十年,中德關係的發展也令人矚目,但兩國人民彼此的認知始終存在差異或偏見。

2014年英國BBC做過一個調查,當時有76%的德國受訪者對中國印象不佳。2015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稱,50%的德國人對美國有積極的評價,認為德美關係十分重要。然而,2020年的今天,德國人對中美兩個大國的認知發生了顯著變化。5月18日,德國科爾伯基金會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36%的德國受訪者把中國視為德國在歐洲以外的第一大夥伴,並且認為與美國相比,和中國建立關係更為重要。而18歲至34歲的近半數德國年輕人,對中國的好感高於美國。

之所以出現對華認知逆轉,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方面,近年來美國政府奉行的單邊主義霸權外交,讓歐洲國家深感不安,德國民眾更加憂心忡忡。德國與美國雖同屬於西方大國戰略伙伴及盟友關係,但美國政府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做法,讓德國政府及德國民眾十分不滿。特朗普上台後支持英國脱歐,威逼德國政府交防務保護費,把歐洲盟國拉上與伊朗、俄羅斯對抗的“戰船”。凡此種種,都增加了德國政府和民眾對美國的疑慮和負面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中美德三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美國政府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不是與世界衞生組織、中國和德國密切溝通、共同擔責,而是竭力甩鍋給中國,隻字不提自己在抗疫中的輕視與過錯。特朗普甚至指責世衞組織是“中國傀儡”,並威脅要停止資金支持。在對中國政府進行口誅筆伐的同時,美國還從德國、法國及意大利等西方盟國手中搶奪防疫物資,限制美國相關企業出口歐洲。美國這種行為不僅引發德國官方的不滿,憤怒譴責美國的“海盜行為”,也令民眾對美態度急轉直下。

另一方面,中德關係近年來穩步前行,雙方高層已建立起互利互信、合作共贏的政治交往模式。雖然兩國關係還有待深入發展,但相互間的經濟交往和經貿合作成就有目共睹。在新冠疫情蔓延歐洲期間,中國政府與德國保持政治溝通,向德國輸出防疫物資。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歐洲社會的大力支持,受到歐盟及德國、意大利等國政府和民眾的肯定。

正是前述兩方面原因,使德國政府和民眾對中國和美國的態度認知發生逆轉。去年2月德國民調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85%的德國民眾認為德美關係處於“消極”狀態,而42%的德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德國比美國更可靠的合作伙伴。正因如此,德國聯邦議會最近發佈的一項評估報告稱,沒有理由認為中國政府該為新冠病毒的起源負責,美國向中國政府提出的荒唐索賠要求,缺乏法律依據。面對孰是孰非,德國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6 字。

轉載請註明: 趙俊傑:德國人對中美態度為何發生逆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