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餘杭-咸豐:窮山坳裏走出致富路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綜合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東西協作,翻山越嶺,山水兼程,只因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小余兒推出“精準扶貧路 一起奔小康”系列,為大家講述餘杭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

扶貧先扶智。在咸豐縣,一個山坳的蜕變讓大山裏的農民開了眼:“原來地還可以這麼種,錢還可以這麼掙!”

“共享生態牧場”湖羊養殖、中藥材全產業鏈生產加工基地、花椒生產基地、蓴菜生產加工基地等優勢項目湧入咸豐,“萬企幫萬村”不斷髮力,經濟社會發展蹄疾步穩。

另一頭,咸豐的茶葉、油茶、油辣椒、臘肉、蜂蜜等優質農特產品泉湧出山,在餘杭乃至杭州“大放異彩”,“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首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差異化”發展的產業轉型之路走得更寬。

咸豐餘杭現代農業園

千畝良田變“寶盆”

“我們村原來是全縣的深度貧困村,得到了餘杭區的對口幫扶,1100多萬元幫扶資金打造了一個農業園。”在忠堡鎮馬倌屯駐村書記廖文斌看來,這個農業園與一個村的未來息息相關。

以前的馬倌屯十年九旱,種的是玉米、大番薯、洋芋等作物,靠天種、靠天收、靠天吃,全村358户村民中,有187户貧困户。這一切隨着咸豐餘杭現代農業園的建設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馬倌屯村四面環山,卻擁有一片1300畝的平地,這在咸豐縣域實屬罕見。”廖文斌説,現在這片平地上,建起了智能温室大棚、花卉育苗大棚、肥水一體化系統和農業“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等現代農業設施設備,餘杭把發展美麗鄉村的經驗做法帶到了馬倌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先“扶智”。餘杭區幫扶工作組牽頭,陸續邀請浙江大學專業規劃團隊前來指導園區規劃提升工程,並聯系多名農業專技人員前來蹲點指導,傳授種植技術。

農技專家現場指導

2018年底,農業園從浙江臨安引進了“心香”小香薯苗,試種了100畝,總產量150噸,銷售總額近50萬元,為當地43户農户帶來每畝58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並吸納400人次務工。

“心香”小香薯大豐收

2019年6月,農業園裏又新添了60畝引自浙大校地科教技合作基地的“彩色水稻”,畝產800斤左右,畝純收入1000元以上。這筆收益的70%歸馬倌屯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用於村級建設和分紅帶貧。還有租金和務工的收入,都直接惠及當地貧困户。

馬倌屯村的“五色水稻”長勢喜人

此外,在這連片的温室大棚裏,月季、玫瑰、繡球花各式花卉爭奇鬥豔;草莓、百香果、冬桃、李子等四季水果茁壯成長;羊肚菌、松茸等食用菌種破土而出……每一樣都遠超當地傳統作物畝產值。

温室大棚裏羊肚菌破土而出

廖文斌説:“農業園已輻射帶動貧困户1000餘人,提供就業崗位500餘個,就業收入達1000餘萬元。”這個曾經深度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如今以四季繽紛多樣的形態樣貌,開闊、舒展、豁亮地鋪展在人們眼前。

農民喜豐收

興村富民換賽道、拓路徑

然而,守着綠水青山如何變為金山銀山?與農業發展同步,藉助扶貧協作的東風,餘杭區與咸豐縣共同建立了電商產業園,拓展農產品外銷渠道,努力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增收優勢。

農特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電商眾創中心、物流倉儲中心、創客咖啡廳……咸豐餘杭電商產業園總經理魯望一一介紹着,採取“電商企業 村集體經濟、農户”的帶動運營模式,園區打造了咸豐農特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起了農民、企業、市場的商貿互通橋樑。

電商扶貧作為一種全新的扶貧模式,豐富了扶貧開發的方式和手段。按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的方式,這個電商產業園把咸豐的果蔬、區特產、工藝品等多種產業融入扶貧鏈條中,同時加快電商技術模式創新、發展電子商務平台、引導傳統產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等,帶動一片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為扶貧開發工作提質增效注入新活力。

“以‘硒品入杭’為載體,園區幫助優化提升咸豐‘唐崖’公共品牌包裝,開展線上線下等推介展銷活動。”魯望説,現在餘杭區政府食堂、黔恩美麗洲、禹航土鮮、小芳超市等都是咸豐土特產銷售點。

此外,中通快遞咸豐總部也在園區安營紮寨,解決了當地部分勞動力貧困户的工作問題。中通快遞咸豐總部負責人秦思誠説:“通過客服、分揀、送快遞等簡單的工作掙取相應報酬,日工資80至100元。”

“小黃人”全自動智能物流分揀機器人

目前,電商產業園共銷售咸豐農特產品百餘種,從去年6月至今的銷售額已達800多萬元,加上茶葉等產品線下銷售近5千萬元,帶動逾2000貧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