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4歲小男孩兒在媽媽換衣服時無意中看見媽媽肚子上剖腹產的刀口,十分心疼媽媽,竟然自己在沙發上差點哭了出來的視頻火了起來,眾多網友都羨慕這位媽媽的幸福,誇讚小男孩兒貼心、懂事。
與此同時,浙江温州的一家超市中,媽媽在結賬時將收銀員找回的錢遞給兒子的時候擋住了他的手機屏幕,影響他打遊戲了,所以他就開始瘋狂的毆打媽媽,隔着屏幕都能感覺到這拳頭有多用力。
兩相對比之下,大家是不是也在好奇,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體貼理解父母的不易,而有些孩子就像是來討債的一樣,對父母大吼大叫、重拳相向?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那麼我們是怎樣一步一步把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仇人”的呢?
01
父母有求必應
孩子會變得沒心沒肺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説:"孩子,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寶貝,為了你我們可以犧牲一切!""你就只負責好好學習吧,其他事情都讓媽媽來!"……
他們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卻不知道一直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會讓他變得越來越自私、隨心所欲,更加不會體諒父母的難處。
曾經有一部短片,短片當中的小女孩兒很想吃冰淇淋,於是每次聽到冰淇淋車的聲音就用渴求的眼光看着父母,而冰淇淋只能用手指換取。她的父母不忍心讓女兒失望,於是切斷自己的手指讓女兒去換冰淇淋。但是當父母斷指鮮血橫流的時候,小女孩沒有絲毫的恐懼,似乎早已習以為常,趕緊就去換了冰淇淋,開心地吃了起來。
雖然,這部短片的表達有些極端,但它卻是現實生活的真實體現。
教育家馬卡連柯説:“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的有求必應,以為是給孩子撐起了一個美好的童年樂園,卻沒想到成了孕育孩子自私,不懂得理解體諒別人的“樂土”。
02
所謂的“叛逆”
只是太想做自己的主人
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於孩子,逼着孩子去接納,但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孩子喜不喜歡。他們安排規劃孩子的人生,試圖打着“為你好”的旗號,用自己多年的經驗來為孩子營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央視曾經耗費十年拍攝了一部紀實片《鏡子》,這個片子當中,講述了三個不同的家庭,都有“一心為孩子好”的父母,和暴戾乖張的孩子。
父親感嘆和兒子相處得像仇人,兒子卻説:沒有人願意一輩子過別人的生活,即便這個人是我的爸爸。
他們用抽煙、酗酒、打架、早戀等等父母反對的事情來反抗父母的控制,證明他們是有自我意志的,而對於父母期望的“好好學習”,他們卻置之不理。
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叛逆”,但他們卻從未想過所謂的“叛逆”,只不過是孩子太想做自己的主人了。
而那些將孩子“控制”在自己手裏的父母,因為早已習慣了兒女的順從,一旦子女開始意欲掙脱束縛,開始獨立,他們便會恐懼。
於是,本該十分親密的親子關係,成了不可調和的敵人,在彼此眼中面目可憎,互相以“愛”的名義殘殺。
03
與孩子共同成長
才是教育的最佳之選
為人父母,責任重大。或許怎麼做都不能保證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我們需要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首先,我們要教會孩子孝順。面對孩子的隨意頂撞,父母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真的有錯誤。如果真的是孩子耍小性子,父母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多問問他們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唱反調,耐心的指導他們,擺正心態。
其次,要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方方面面都照顧到,要讓孩子學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要引導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幫父母分擔一些事情。同時,還可以經常和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可以瞭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也能為以後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最後,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父母要儘可能地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例如:安排自己的學習、洗衣服、購買家庭必需品等等,讓他們在這些小事中慢慢成長,掌握獨立生活的技巧。同時,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要急着否定,而是要給孩子表達見解的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理解、鼓勵他們。
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擁有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也願所有的孩子的都能在父母的愛與正確引導下,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