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黃金棍下出好人,黃金棍下出孝子",在過去幾十年裏,所有人都抱着這種想法來教育孩子,認為只有"棍棒教育"才能真正讓孩子走上正途,真正教育好孩子。
每個家庭有不同的相處方式,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仍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準則,導致經常毆打孩子的行為出現,這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有着很大的不良影響。
小時候住農村,鄰居有户人家經常能聽到打罵孩子的聲音,孩子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有一天孩子回家晚了,在門外敲門時,父親就在屋子裏喊:再晚點就別回家了,開門的時候看到孩子就對着他踢了一腳,然後在樓道里罵罵咧咧的,甚至威脅孩子不讓他吃飯。偶爾在小區裏看到這一家人,也會發現孩子總是唯唯諾諾的,不敢吭聲,一點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活潑可愛。
而小姑家對待孩子一直都是心平氣和,孩子做錯了事,第一反應也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安撫孩子。有一次孩子在學校做錯了事情,老師打電話叫上家長去學校處理,家長到達學校瞭解了情況之後,拉着孩子和老師道歉,並且和孩子一起承擔了責任,之後回家還和孩子好好的講道理,孩子在那以後在學校幾乎沒有犯過錯。
其實在平時生活中看到兩個孩子就會發現差距很明顯,小姑的孩子總是一副自信的樣子,不管做什麼事情,待人接物都非常的有禮貌,而鄰居的孩子總是唯唯諾諾的樣子,有的時候在和小朋友玩耍時還會無故發火。這兩個孩子一個從不捱打,另一個經常捱打,已經養成了不同的性格,未來的發展差別也很大,小姑家的孩子現在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平時待人有禮貌,收入穩定,家庭幸福。而鄰居家的孩子初中畢業以後輟學,跟着亂七八糟的朋友打架,還經常離家出走。跟爸爸關係越來越僵,快30歲的他依然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
1、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父母,如果父母並不能在家庭中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他們就會逐漸開始不信任父母,當他們做錯事情時,其實心裏已經很內疚了,這時候父母打罵只會讓他們更加難過,如果頻繁使用暴力,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之後父母的管教與孩子而言,也是沒用的。
2、性格變得膽小懦弱
一個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往往屬於隨遇而安的人,對於許多想法都不再去嘗試,永遠因為內心的懼怕而被圈禁在"籠子"裏,像極了契訶夫那篇《裝在套子裏的人》所描述的人物。
3、父母與孩子產生隔閡
經常被捱打的孩子,也很難在父母的責打之下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以至於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受到損害,父母之間產生不可磨滅的隔閡,自身處於極度缺愛的狀態,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是十分的自私,更加不懂得感恩。尤其是在單親家庭中,父親或是母親的打罵,所造成的困擾更為嚴重。
4、 給孩子留下痛苦的回憶
孩子腦海中對童年捱打的記憶深刻,就算幾十年過去了,依舊記憶猶新。反而對快樂美好的回憶比較淡忘。
5、孩子性格變得很極端。
孩子在家庭中經常被打罵,他們的情緒一直是壓抑着的,並不能得到釋放,這時候孩子會選擇其他的途徑,釋放自己心裏的壓力和不滿,有些孩子會變得和父母一樣暴力,而有些孩子會選擇把自己內心的憤恨和不滿一壓再壓,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説有非常多的不良影響。
對於孩子來説,不管是他們的性格暴力偏激,或者是性格過於膽小懦弱,這些對於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來説都是非常不利的。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再盲目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對於孩子來説,他們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而不是為了讓他們屈服而動用棍棒,屈打成招一直都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