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美很少有常年卧病在牀的老人?他們的做法,或值得我們學習
大家好,我們又在這裏相遇。呂凱特在不經意間這樣説過,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不禁令我深思。那麼在這裏我將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養生經驗。
老年人常年卧病在牀這種現象在我國非常常見,很多家庭可能都有一個常年住院或躺在牀上需要照顧的老人,有數據顯示,我國有有4000萬老年人完全失能活着部分失能,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卻只有68.7,這意味着幾乎每個超過68歲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慢性病,身上有這種問題,發展到最後,結局多半都是躺在牀上,需要人照顧。在我國,有很多老年人最後是躺在病牀上,人可能都沒有意識,但身體還是會插着管,打着營養液,用各種方式續命。這種情況在我國屢見不鮮,不僅在我國,在日韓也很常見,但在歐美,這種情況很少,他們那的老年人老了之後很少會有常年卧牀的,這是為什麼?是歐美的老年人身體比我們好嗎?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為什麼在歐美,老年人常年卧牀的情況很罕見?
人老了,隨着身體機能的下降,身體容易出現問題,幾乎每個老年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諸如高血壓等之類的問題。隨着年紀的增長,身體機能進一步下滑,身體出現心腦血管等各方面的問題的幾率會更高。老人身體出現問題之後,在我國兒女會盡全力的給老人治,而歐美的老人若身體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已經無法挽救了,救也只是通過一些方式多續一段時間的壽命,但是需要你一直卧牀,受到各種儀器的檢測時,這種情況,他們那的大夫一般不會選擇給老人治,而是會讓老人好好過自己的剩下的日子,在他們那的大夫看來,這並不是見死不救,而是更人道的臨終關懷,用各種方式去給老人續命,他們認為這是在虐待老人。
從老人的角度來説,歐美的老人若知道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大問題時,他們也不會要求大夫去給自己治,他們認為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不會再把自己的時間交給大夫,而是會趁着自己身體還好的時候,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做自己想做還沒做的事情,他們會坦然地接受自己所剩時日不多的事實,坦然的接受,然後愉快地度過自己剩下的時日。
從兒女的角度來説,歐美的兒女若知道了父母身體出現了大問題,救治也只是續一段時間的命,他們也不會強制父母去接受救治,而是會讓父母自己選擇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日子,甚至會幫着他們去完成一些心願,好讓父母走的時候不留一絲遺憾。
在歐美人的認知中,及時享樂是很重要的,他們認為活的時候要盡情享受,死的時候要乾脆爽快。躺在牀上,身上插滿各種管子,無意識地活着,他們認為這種續命方式,就算活到100歲也沒意義,這樣活着是在受懲罰。
在我國現在的觀念中,還是活着大於一切的觀念,只要有一線生機,無論用什麼方法,大夫都會盡力的去搶救老人。兒女也是,出於孝順,他們會讓大夫用盡一切方法來幫助老人續命,哪怕老人已經神志不清,“生不如死”了,但在兒女的觀念中,只要活着,比什麼都重要。而且在我國,若是兒女像歐美那個樣子,讓老人順其自然,會被“戳脊梁骨”,被罵不孝,沒有兒女願意承擔這個罪名。到了這個時候,老人自己的態度已經不重要了,即便是老人自己不想治了,往往也不會有人聽他的想法。就連我國的文學巨匠巴金先生,晚年身患多種問題,他自己已經不想在接受治療,想放棄,他甚至説出了長壽對他是一種折磨,但是人們還是在盡力的救他,在幫助他延長壽命。
這兩種做法無所謂對錯,只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但是在小編看來,老人生了重病,到了最後是該順其自然讓他過好最後的時日,還是要盡力救治以延長他的壽命,該如何選擇,其實最好把選擇權利交給老人,讓老人自己選擇,這才是最人道的臨終關懷。
以上所説的您學會了嗎,科學養生使我們越來越長壽,當然好的心情更加重要。以上所説如果您沒看夠也沒有關係,關注我,將帶您一起探尋養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