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600字講完2400年曆史?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有多瘋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綜合

▲圖源:台媒

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台灣教材再次招致聲討。有島內歷史老師向台媒投訴,最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三國消失,武后不見”。經查證,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被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曆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匆匆帶過,信息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對此,國民黨考紀會主委葉慶元直批“如今台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台灣中學教師沈渝也撰文質問,“沒有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沒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是綠營推動“去中國化”、構建所謂“台獨史觀”的慣常操作。尤其自2018年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以來,歷年教材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就飽受詬病。

▲圖源:央視新聞

比如,在2019年的多種“台灣史”教科書中,皆明示暗示“台灣地位未定論”,全然無視《開羅宣言》白紙黑字明確將台澎和東北歸還中國;比如,對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功勞”大書特書,而對其剝削殘害民眾及民眾堅持反抗的內容則一筆帶過;再比如,佔台灣社會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鮮少論及,多元文化卻洋洋灑灑講了一堆……

種種卑劣手段,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斷根”,硬是切斷台灣與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聯繫,將其放到所謂“南島語族”的文化脈絡之中;二是“摻水”,不顧台灣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信仰文化所從何來,硬是把中華文化稀釋到不同文化中、説成影響台灣的文化“之一”。

“去中國化”教育的逆流已在台灣存在十多年,滲透於歷史、語文、地理和社會等多個科目。種種抹殺史實、顛倒黑白的“斷根”“摻水”,將直接扭曲年輕一代的時空觀念,侵蝕台灣人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傳統。面對如此教材,接受如此教育,年輕一代必然會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能力,缺乏對現實政治謊言的判斷能力,更嚴重的是失去根脈依歸,又將如何構建起家國認同、甚至自我認同?所謂“知所從來,思所將往”,連過往都丟得乾乾淨淨,又將如何走向未來?

▲圖源:台媒

“台獨”勢力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短期來看,這對於其培植“台獨”理念、騙取選票似乎有用,但長此以往呢?

歷史就是歷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自有其韌性與魅力所在,不是宵小之徒的鬼蜮伎倆就能連根拔起的。眼下,每有大陸古裝劇或歷史題材網遊在台走紅,便會掀起一波尋史熱潮,從三國魏晉到隋唐再到明清,各歷史階段粉絲團體不斷擴大;從詩文到服飾、美食再到人物、事件,相關討論帖層出不窮。或許正因此,某些人再機關算盡,綿長的中國史屢被腰斬變裝,可還是得保留,可謂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倒行逆施倒顯得分外愚蠢可悲。

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兩岸血脈聯繫不會斷裂,正義的聲音也不會缺席。那些“逆流”而動者,不僅徒勞,還會淪為歷史罪人。

▲圖源:視覺中國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