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防汛抗災輿情風險評估與應對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綜合

人民網-輿情頻道

防汛抗災是每年都要進行的一場形勢嚴峻的戰鬥,涉及人民財產與生命安全,備受政府與社會關注。今年我國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防汛抗災輿情形勢愈發嚴峻。

全媒體時代,防汛抗災輿情形勢面臨的新挑戰

一是,關注範圍擴大。民眾對防汛抗災工作的關注範圍愈發廣泛,潛在的輿論風險範圍也隨之擴大。近些年,普通民眾對防汛抗災話題的關注度不斷在深化,人們不僅關注災情、救援行動等客觀信息的發佈,還會關注政府對救災工作的行動,比如,有沒有妥善安置災民、相關領導是否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指揮救援行動,甚至領導的着裝、情緒等細節也都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二是,謠言氾濫。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快、多、亂等特點,加速謠言滋生與傳播,擾亂汛期信息傳播秩序,不利於形成積極正向的網絡輿論環境。比如,南方汛情中的“武漢暴雨後自來水會濁兩三天”“湯遜湖大堤決堤”等謠言,非常容易挑動受眾的敏感神經,輕則影響公眾認知造成恐慌,重則擾亂社會秩序產生嚴重後果。

三是,“過度煽情”。近些年,重大自然災害報道中,主流媒體較為注重塑造英雄形象、注重人文關懷,但這種正能量信息的高頻報道也可能造成過度煽情而引起受眾反感。比如,汛情援救時的各種感人畫面瞬間,以及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性報道佔據受眾較多視線,而對於汛情造成的更為詳細的險情、受災地區羣眾的相關反應等內容的呈現則顯得比較少。這種分佈不均很容易導致民眾質疑,認為是過度強調援救正能量,弱化災區的相關疾苦。

聚焦民眾關切,做好汛期信息傳播規劃

防汛抗洪大戰中,信息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要高度重視防汛抗災信息宣傳工作,把它作為防汛抗災的第二戰場,緊緊抓住不放鬆。

一是,制定全面系統的防汛抗洪宣傳方案。就組織機構、新聞發佈、媒體動員、輿情應對、公益宣傳進行全面部署。防汛工作進入關鍵期後,以當地的防汛指揮部新聞中心名義,固定地點、經常性召開新聞發佈會,及時發佈汛情和防汛工作權威信息,包括汛期預警信息、應急救援演練及準備工作信息、發佈已經出現的災情信息以及搶險救援信息等。同時,在信息發佈現場以及指揮救援現場,相關人員的言語、情緒等細節也應注意。

二是,完善防汛抗洪宣傳工作機制。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指定新聞發言人,負責每天及時對外發佈防汛抗災重要信息,隨時答疑解惑,適時接受出鏡專訪,向媒體傳達可信、可用的防汛抗洪救災最新消息。建立信息審核機制。在重大防汛抗災事件中,應加強與同級黨委、政府宣傳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繫,強化稿件審核,統一宣傳口徑,避免信息失真失信失誤,給防汛抗災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推動主流輿論領跑,擊破謠言

增加官方聲音的傳播,讓主流輿論始終跑在謠言前面,讓謠言無所遁形。

一方面,及時發現並澄清謠言。政府網信宣傳部門成立信息彙集、宣傳策劃、謠言查處、綜合保障等工作組,藉助防汛抗災輿情監測體系實時監測防汛抗災輿情,及時迅速反饋相關消息,針對熱點問題接受媒體採訪,對謠言及時澄清,有效阻斷不實信息的傳播。

另一方面,強化主流輿論信息傳播,避免謠言滋生。主流媒體策劃刊發“抗災救災,拒絕謠言”相關報道,提醒廣大網民不要輕信非官方發佈或未經證實的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也可以通過網絡平台開設“防汛一線”“抗洪救災·我們在一起”等欄目或微話題,引導網民理性發言;通過新媒體平台製作防汛知識動畫,傳播科學防汛的知識等。

把握信息報道的度,兼具嚴肅性和人文性

汛情信息傳播時,應該儘可能兼具嚴肅性和人文性。媒體在報道時應該保持嚴謹的態度,既要注意自然災害造成的慘重損失給羣眾造成的傷害,也要從人文主義的角度出發切身關注受災羣眾生活現狀以及心理狀況。此外,還要注重援救中人力、物力等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投入。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人性化報道的度,以免過度煽情而使受眾反感。

(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朱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