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提示
曾經的“旱疙瘩”,如今的高產田。近年來,萬榮縣面對水資源緊缺的現狀,下大力氣做足田間節水文章,走出了一條高效灌溉節水農業之路。
昔日旱地變水田
7月20日,看着桃樹上結滿的果實,萬榮縣皇甫鄉陳閆村村民杜清泉欣喜地説:“春澆時,用上了管道引來的黃河水,我家的兩畝半桃樹,以前澆地得200多元錢,現在只用四五十元錢,以前3個小時才能澆完的地,現在1個小時20分鐘就能澆完,真是價格便宜還省時。”
萬榮縣地處峨嵋嶺台地上,是有名的“幹疙瘩”“旱疙瘩”。2019年,萬榮縣全年用水量1億多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就佔到約9000萬立方米,佔比高達86%以上。
對水的渴求是當地羣眾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並把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作為促進羣眾增收的基礎工程和改善當地生態的重點工程。“十三五”以來,萬榮縣積極推進北趙、西範、夾馬口北擴、汾南灌區改造等引黃工程,先後實施了西範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貧困村灌溉擴面工程,皇甫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裏望鄉水源置換工程等多項農田水利工程。
通過大面積實施管道輸水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有效防止渠道滲漏等,從技術層面擰緊了“水龍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主要是採用PVC管進行輸水灌溉,相對於混凝土渠道輸水和井灌渠輸水,可以節水10%-20%,管道輸水系數達到0.95以上。在工程建設中,嚴把質量關,村民代表全程參與各個施工環節,專業人員成立技術組,對工程質量進行“再監理”。村幹部自覺帶頭,羣眾自發搭手,矛盾困難自行化解。
“三分建、七分管”。在工程順利建設的同時,萬榮縣把工程後期管理作為重點工作研究,為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配套了計量設施,成立農民用水協會,深化水權水價制度改革,從制度上擰緊了“水龍頭”。為了確保項目效益最大化,在每個受益村,村民推選出德高望重、公信力高、責任心強的人士,成立3人到5人的用水協會,建立公開規範的管理制度,負責水費收取、管道維護等管理工作,讓羣眾用水有保障、澆水更放心。
據統計,目前全縣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耕地面積達到38萬畝,佔到全部水澆地面積的46%。到2020年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將達到50萬畝。
產業興旺百姓富
萬泉鄉橋頭村的果農屈景春,家裏有7.5畝果樹,對於他來説,這些年“水”為他省下了一大筆錢。他算了一筆賬:“用黃灌水澆果樹,1畝地每年澆3水,一次80立方米,比用井灌水節省300元到500元,而且省工省時,旱澇保收。”有了黃灌水,果農的蘋果、桃等畝均增產在1倍左右,農民的腰包自然跟着也鼓了起來。
“十三五”以來,萬榮縣累計發展農田灌溉面積39.67萬畝,全縣灌溉面積達到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0%。65個貧困村水澆地面積達到18.2萬畝,較2015年新增6.4萬畝,貧困村人均2.3畝水澆地。老百姓用上了水量大、價格便宜、省工省時的黃灌水,取得了“一優一帶、三減三增”效應。
“一優”就是優化產業佈局。通過農田灌溉擴面,為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全縣初步形成“一大優勢產業、七大特色板塊”農業格局。一大優勢產業即果業產業,七大特色板塊即糧食、中藥材、食用菌、蔬菜、畜禽、三白瓜、乾果等特色板塊;“一帶”就是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水利工程建設,為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培育智慧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定製農業等新興業態,貧困羣眾產業發展路子更廣,增收更有保障;“三減”就是減少投資、減少工時、減少風險。“三增”表現為增加了產量、增加了商品率、增加了羣眾收益。
在萬榮縣萬泉鄉北澗村村民王澤的蔬菜大棚裏,因為實施了水利灌溉微噴設施,以前的大水漫灌澆菜改為了定時噴灌。正在進行噴灌的大棚裏,猶如下着濛濛的春雨,滋潤着棚中綠油油的蔬菜。王澤説:“用了這個微噴設施,省水、省工又省時,土地不板結、菜還鮮嫩。現在坐在家裏打個電話就能自動澆水,讓澆多少澆多少,比下雨都好使!”如今,王澤的6個蔬菜大棚,年收入達八九萬元。“我家現在買了小汽車,吃穿都不愁。建成高效節水灌溉,莊稼地用水有了保障,再旱的天莊稼也有好收成!”王澤高興地説。
綠水青山換金山
“要想把黃河水引上山,除非柏葉落了柳葉圓。”這是從前流傳在萬榮縣孤峯山一帶的民諺,也是老百姓盼水最真切的寫照。
孤峯山是萬榮“兩山”之一,最高海拔1411米,周圍環繞着萬泉、皇甫、高村3個鄉鎮20餘個貧困村。過去羣眾背靠孤峯山、望着黃河灘,祖祖輩輩盼老天下雨、盼政府引水。為了改變周圍羣眾貧困生活,結合區域特點,2017年,萬榮縣投資4216萬元,依託北趙引黃工程,實施孤峯山生態修復提水工程和節水灌溉工程,在山頂修建了調蓄池,有效改善了山上2萬餘畝林地的生態環境,讓山下1萬畝荒地變成沃土良田,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為山區貧困羣眾的產業注入生態活力。一座山澗流水、林木蒼翠,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浮山的綠水青山,正矗立在河東大地,成為閃耀在中條山和呂梁山之間的一顆明珠。
黃河水“流”上了孤峯山。隨着孤峯山生態修復工程的順利實施,山體周邊鄉村的旅遊產業實現全面升級,形成了以“袁家村杏花節”“澗溝古村落”“橋頭滑雪場”和“三益園研學”為主題的環孤峯山旅遊圈,周邊貧困羣眾成為最直接的受益羣體。
隨着孤峯山生態修復,圍繞孤峯山丘陵坡地種植的蘋果、黃金梨等名優老品種在水利的保障下,品質、產量有了新提升,因旅遊業而興起的採摘、農耕旅遊、休閒農業等新生業態也逐漸興起,沿孤峯山形成的旅遊點在美麗生態的大環境中更加彰顯魅力。與此同時,一二三產業之間所形成的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新態勢更加明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這裏更加深入人心。
本報記者範珍
(責編:劉洋、馬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