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凡寶做錯事,凡媽生氣了,決定不理他。小凡寶跑到身邊左挨挨右蹭蹭,一有機會就往懷裏鑽,還踩着椅子把桌子上的花瓶抱來送給媽媽。“媽媽,你最喜歡的花,別生氣了。”看着呆萌的小凡寶,再有氣也發不出來了。這時旁邊的凡爸酸酸的説,“看你多好,生氣了兒子使勁哄,我生氣了從來沒人管我。寶寶,爸爸現在生氣了,你拿什麼哄我?”“那就氣着唄!”凡寶坐在我懷裏涼涼的回了一句,頭也不抬,那一臉嫌棄的小表情,凡媽不厚道的笑抽了。
在這件事之後,我開始認真思考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雖然媽媽和孩子在親密關係的建設上有先天的優勢,但當我們自己帶着凡寶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差異,這是合理的。“父子是天敵”是真的嗎當我和幾個家裏有兒子的爸爸聊天時,我發現大多數爸爸都在抱怨兒子的偏袒。一位父親甚至無奈地説:“沒有親密,沒有關係是不好的。”真可惜。那麼親密關係是什麼?在父子之間建立親密關係真的像爸爸們説的那樣困難嗎?
究竟什麼是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Kelly認為,關係是指二個人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並且互相依賴。之後,心理學家Levinger和Snoek在這個解釋的基礎上提出了互賴模型並指出,在共同關係中,當兩個人的互賴性很大時,這種關係就稱為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特點包括:長時間頻繁互動;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相互影響力很大。
拋開定義,現實生活中,我們來看看讓爸爸們羨慕嫉妒恨的親密關係是什麼樣的?
長時間頻繁互動(兒子什麼事都找媽媽,我感覺自己是多餘的);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吃飯、睡覺、讀繪本都要媽陪,媽媽怎麼就這麼對孩子的路);相互影響力很大(兒子完全不顧及我的感受,同樣的事我説不行,媽媽説就可以,簡直就是媽媽的腦殘粉,無原則、無立場)。
那究竟是什麼阻礙了父子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為什麼媽媽能做到,一些爸爸卻做不到呢?
影響父子親密關係的原因
1、社會角色定位和傳統觀念影響。
傳統的角色定位,爸爸是堅毅的,不是柔情似水,父親的形象就是高山仰止,偉岸、威嚴的感覺不容打破,感情的細膩都交給媽媽,這恰恰就造就了父子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互動。有的爸爸則乾脆不知道怎樣和孩子相處,不知道怎麼做,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就需要爸爸們先放下身為父親的傲氣和等級觀念,與孩子親密互動起來。
2、父子間缺少溝通互動。
相較於媽媽,爸爸多數都不善於和小孩子溝通和互動。男孩的情感發育和語言表達又相對女孩發展緩慢,溝通時需要引導。舉個例子,媽媽和孩子對話一般是這樣的“今天想我了嗎?媽媽很想你!幼兒園晚上有你喜歡吃的嗎?和小朋友玩什麼啦......”孩子會滔滔不絕,樂於形成良好互動。
爸爸則是“今天沒事吧”“沒事”,好吧,一句話天就聊死了,然後一大一小兩人相對無言。
爸爸們可能會問,有必要説那麼多嗎?是不是有些太矯情了?太有必要了,你面對的是孩子,你不説他怎麼知道你關心他,你不引導他怎麼知道該和你説些什麼?親密關係本就是建立在互動的基礎上的,無交流不溝通也就無互動,沒有這些,親密關係無從建立。
3、陪伴不足,有效陪伴更少。
雖然現在的爸爸都能認識到參與家庭共同教育的重要性,但還是有部分爸爸總能找出不陪伴孩子的藉口,什麼工作忙啊、應酬要緊,甚至是孩子小陪不陪都沒事等等。當今社會,職場媽媽也不在少數,工作同樣不輕鬆,多數媽媽們都能分出精力陪孩子,爸爸們為什麼不行?親密關係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也講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願陪孩子,孩子永遠和自己不親,這樣的做法實不可取。
還有的爸爸缺少有效陪伴,雖然陪在孩子身邊,但一會兒抖音,一會兒微信,孩子和他説話也是應付了事,有時乾脆裝聽不見。例如,爸爸在陪孩子搭積木,忙着做飯的媽媽每隔一段時間就對爸爸説“別看手機了,好好陪孩子玩”,如此反覆多次,爸爸覺得奇怪,問媽媽是怎麼知道他在看手機,媽媽説,我太瞭解你了,你一定在看手機,所以過一會兒喊一次。
這種無效陪伴還不如不陪伴,對孩子當面的忽視,孩子該多麼失落和傷心。真正的有效陪伴不是坐在一起就行了,也不是由時間長短決定的,是要用行動、用心、用愛去參與和陪伴的。
4、忽視孩子的感受。
多多在幼兒園表現好,老師獎勵三塊餅乾,多多很高興,不捨得吃,小心翼翼帶回家給爸爸和媽媽。媽媽興奮的摟着孩子問來問去,和多多你一口我一口分食餅乾,而爸爸卻放在桌子上,過了幾天,屬於爸爸的餅乾還放在桌子上,被人忘掉了。爸爸沒在意的小事恰恰是孩子最珍貴的心意,孩子在用心愛你的時候,很遺憾,你根本沒有在意。
孩子對你的愛也從側面證明了你對他的影響,反之亦然。長期的忽視和無回應會讓孩子錯誤低估自己對你的影響,從而改變相處方式,進一步降低了相互影響度,這種惡性循環會導致親密關係存續無力。
如何更好的建立親密的父子關係
1、爸爸要轉變固有觀念,學會放下身段平等的和孩子交流、互動。與孩子親密,不但不會有損你的威嚴和形象,反而會為好爸爸的魅力加成。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感情,不但有助於父子間親密關係的深入養成,也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2、請心無旁騖地陪伴孩子。怎樣才算心無旁騖,心裏放下情緒,眼裏沒有手機,和你的寶貝一起笑,一起鬧,無論玩積木還是講故事,做什麼都要專心致志,飽含誠意。不能走形式,要用心示範,用愛引領。
3、溝通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讓我們一起來聊天吧。從凡寶上幼兒園起,為了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我有意識的在睡前引導孩子聊天。形成習慣後,每天睡前,凡寶都會主動要求聊會兒天,有時是他説幼兒園的事,有時是他感興趣的話題。
睡前是孩子最放鬆的時間,很多平時不願説的話,這時可能會毫無保留的告訴你,這是深入瞭解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好機會。後來凡爸加入進來,由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成長為聊天主力,他對這一點深有體會。還在感嘆和孩子溝通難的爸爸們不要猶豫了,今天就試試吧。
注意事項:一是不要聊過於興奮的話題,會影響孩子睡眠;二是家長掌握好節奏,多聽、多鼓勵,少評判;三是聊什麼由孩子定,輕鬆舒適為好,忌勉強孩子。
4、爸爸們要發展自己的優勢。如果説溝通交流真的不是爸爸們的強項,那就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孩子一起運動起來。無論是爬山,跑步,籃球,爸爸們可以大顯身手,同時把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傳授給孩子。
5、媽媽們也該試着放手。適當放手,既能抽出時間好好休息,又能培養爸爸和孩子的親密關係,何樂不為呢。媽媽們永遠不要為孩子更愛自己卻忽視爸爸而沾沾自喜,家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建立親密關係也是整個家庭的事,關係着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關係着家庭的和諧穩定,不能有任何一個人缺席。
媽媽們可以放下擔心,把照顧孩子的工作分一部分給爸爸。例如從孩子開始刷牙起,就讓爸爸陪伴,之後孩子每次刷牙的時候就會找爸爸。同樣,男孩子洗澡更應該由爸爸來陪伴。慢慢的,孩子講故事找媽媽,打籃球找爸爸,做手工找媽媽,修玩具找爸爸,出去玩,不用説當然是一起嘍,一切都會變得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