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2019年鉅虧3.92億元“扇貝跑了”是不是一個故事?

獐子島2019年鉅虧3.92億元“扇貝跑了”是不是一個故事?

專家組成員察看死亡扇貝 攝影 李勇

“喜憂參半的2019年已經過去了,但這一年留給獐子島人的教訓,卻值得銘記於心。”4月30日,獐子島披露2019年年報,公司董事長吳厚剛在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如此表示。2019年秋,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再次發生大規模死亡事件,受此影響,公司經營業績再次出現較大額度虧損,全年虧損3.92億元。

重要養殖品種蝦夷扇貝短時間內接連三次大規模死亡,獐子島也被一些投資者戲稱為“故事大王”。特別是2019年秋季抽測再次發現扇貝受災後,市場質疑聲音不斷,紛紛調侃“扇貝跑了”上演第三季。扇貝到底受沒受災?公司的監測預警系統為什麼沒防住災情?接連受災後海水養殖還要不要做下去?《證券日報》記者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

對於海水養殖中的監測預警,大連海洋大學蘇延明教授近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肯定還是手段越多越好。”

到底受沒受災?

扇貝到底有沒有受災?《證券日報》記者從大連市政府相關部門得到的消息是,受災的不止獐子島一家,其他企業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災情。

災情蔓延時,在現場走訪多處養殖海域後,2019年11月16日,《證券日報》記者被准許隨同大連市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專家組,對長海周邊海域底播蝦夷扇貝死亡情況進行調查。當天的日程安排是上午現場調查,下午開會研討。在抽測調查現場,除了《證券日報》記者和專家組所在的由長海縣協調的遼長公安1號船,還有獐子島協助安排的一艘採捕船和一艘載有多家媒體記者的科研船。當天共抽測三個點位,包括專家組和科研船上的記者選定,三個點位抽查情況顯示,受災情況都很嚴重。

在專家組所在的遼長公安1號船後甲板上,《證券日報》記者看到,當日採捕上來的扇貝,死亡比例依舊很高,大部分都是空殼,每箱能挑出的活貝並不多。

“這一看就是新死的扇貝,如果死的時間長了,殼裏的顏色就變了。你看大部分都是剛死的,殼都是亮亮的,雪白雪白的。”一位水產行業專家一邊翻撿着扇貝,一邊説道。

除了死掉的空貝,活着的扇貝情況似乎也並不好。《證券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即便是活着的,貝殼裏也大都灌滿了泥沙。一些閉得很緊,需點力氣才能撬開的貝殼,裏面也是如此。而正常撈上來的活貝,裏面很少會有大量泥沙的情形。

“扇貝瀕死前的狀態就是這樣,閉殼肌收縮無力,外套膜萎縮。”有專注貝類研究的研究員扒開一個尚且存活扇貝的貝殼表示,“所有貝類臨死前都是這個狀態,這些活貝的狀態並不好。”

當天下午,《證券日報》記者隨專家組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人員來到大長山島,在長海縣政府五樓大會議室召開座談會,聽取長海相關扇貝養殖企業情況彙報,並由專家對扇貝死亡情況進行探討研判。會上,包括獐子島在內4家企業反映的情況顯示,此次受災波及長海縣大部分海域,部分企業損失情況較重。

“從2014年一直到現在,經常出現大批量死亡現象。”長海縣某小型水產公司負責人在介紹情況時表示,公司養殖面積相對較小,2014年後,公司在2015年、2016年大概播了九千餘萬枚苗種,正常2017年、2018年進入收穫期,但實際生產中,畝產只有2公斤至3公斤左右,較過去正常時40餘公斤的畝產相差甚遠。

“我們公司比較小,沒有各種監測和統計數據,但就公司從播苗到最後採收來看,基本上可以説是絕收。”該負責人在座談會上如此表示。

但也有公司是部分區域出現災情。

“2016年-2017年公司底播扇貝分地區出現過大面積死亡。2017年、2018年播苗的規模都不少,接近100萬畝。”長海縣另一家水產養殖企業負責人在介紹情況時表示,“(2019年)10月底和11月初,普查時還沒有發現異常,前四五天(11月16日的前四五天),再普查的時候,分區域發現死亡情況,有的地區死亡率在50%以上,有十幾萬畝死亡率在20%-30%,接近40%,其他區域還比較穩定。”

還有一家水產養殖企業當時的抽測情況是部分受災,據該公司一位副經理介紹,(會議召開的)前些日子曾對2017年至2018年播苗情況進行盤點,盤點的20個點位中,有8個點死亡率達到30%。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在2019年11月份傳出扇貝受災消息後,有金融機構離開獐子島抽測現場,曾第一時間對其他貸款客户啓動摸底調查。該機構對某養殖企業五十餘萬畝底播海域的抽測結果顯示,該公司底播蝦夷扇貝死亡情況也很重,死亡率高的區域接近80%。

在更高層面,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後來還曾組織專家組於2019年11月27日—30日在遼寧大連開展調研,並於2019年12月11日進一步組織召開貝類產業發展專家研討會。該調研組實地抽樣扇貝死亡率與2019年11月16日大連市相關政府部門組織專家抽樣得到的死亡率結果相近。調研組還注意到三個現象。一是調研期間,不斷有大量死亡扇貝空殼被打撈出水,表明確實向海中投放了大量的貝苗;二是死亡的扇貝個體普遍較大,多數為2齡以上扇貝,表明大多數扇貝苗種在投放到海底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生長良好;三是許多扇貝死亡個體或者存留部分軟體部完整,或者殼連接肌依然存在,或者閉合肌仍然有力,表明這些個體為近期死亡。

對於一些中小企業的受災問題,大連市政府相關部門一位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小的企業和養殖户本身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就很難,所以在受災的時候並不會對外講,怕消息走漏後銀行抽貸。”

監測預警為何未避免死亡?

在2014年初次大規模受災後,獐子島就加大對養殖水域監測投入力度。在2019年11月16日下午的座談會上,獐子島也是唯一能夠提供詳盡的水文、氣候、底質等生態數據的企業,但據公司監測整理到的數據,2019年似乎並沒有特別異常。

據獐子島一位技術員在會上所做的彙報,2019年1月份-10月份平均氣温較2018年高1攝氏度,但較2017年同期低0.33攝氏度。降水量則與歷史同期和2017年差異不大。水温方面,表層水温與2018年基本持平,較2017年低約0.5攝氏度。高温天數較2018年和2017年都要少一些。

2019年每三個月提取一次的潛標底層水温數據顯示,南部區域 ,7月份-8月份較歷史同期低約1.3攝氏度,9月份較同期高0.8攝氏度,10月份與往年基本持平。水温變化穩定,10分鐘波動最大值小於2攝氏度。東北部區域,7月份-8月份也較同期低1.3攝氏度,9月份、10月份與同期持平,10分鐘波動最大值小於1攝氏度。

2019年7月份,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研究室、獐子島綜合試驗站在獐子島貝類資源養護事業部配合下曾兩次開展高温期應急性調查。拖網採捕的底播蝦夷扇貝,提取到的潛標數據,以及測定的生態環境相關數據和蝦夷扇貝糖原數據,均顯示當時的生態環境和蝦夷扇貝存活狀態是正常的。

餌料丰度方面,據上述技術員介紹,2019年的2月份-3月份較往年同期略低,4月份-9月份顯著高於同期,10月份與2018年基本持平,1月份-10月份平均較歷史同期要高約60%。各項數據顯示,2019年的氣候、水文等指標並未出現明顯異常。

獐子島在公告中強調,海洋生物的增殖和養殖無法及時做到對於生物死亡的預警提醒,亦無法有效實現避免死亡結果的發生。

同時,公司表示,目前國際、國內尚未有對生態指標、生物指標進行關聯評價標準的研究。

扇貝死因是什麼?

在2019年11月16日下午的專家座談會上,一家養殖企業負責人在彙報情況時,就其公司十幾年養殖情況進行分析,認為在多次採捕過的區域,一般就會出現嚴重死亡的情況,拉網採捕的次數越多,情況也會越嚴重。一家大型水產公司負責人表示,扇貝死亡情況每年都有,也有部分海域是好的。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的死亡,可能有海流變化 、海洋氣候變化等方面因素,確實説不明白。

獐子島負責彙報情況的技術人員當時表示,對於扇貝的死因,公司技術部門初步認為,競爭性品種擴張、養殖規模過大、苗種應激、養殖模式單一、缺乏對環境突變的預防機制、病原感染都有可能成為大規模死亡的原因。但具體是哪方面因素引發的,尚不能判定。

在座談會上,中國海洋大學慕永通教授表示,實際出海考察情況顯示,幾家企業陳述客觀屬實。對於此次受災,要把整個北黃海都放進關注的範圍,對扇貝死亡原因的求證過程要嚴謹,不能簡單地輕易下結論。如對底質的變化就不能僅關注物理形態的變化和簡單的水質數據,餌料方面不僅要關注數量,也要關注其對於扇貝的“適口性”。

參與調研的王崇明教授,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病害領域的專家,他認為競爭性品種的大幅擴張,對扇貝底播養殖,或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據《中國漁業年鑑》數據,2018年我國貝類總產量是1400萬噸,其中增長幅度較大主要是蛤和牡蠣,其中牡蠣的濾食率比較高,是扇貝的競爭性品種。”王崇明教授當時在會上表示,已知的兩種病毒中,牡蠣皰疹病毒宿主比較寬泛,對貝類危害也較大。在其對牡蠣的監測中,牡蠣皰疹病毒呈現不好的趨勢,2019年首次檢測到該病毒,南方某省的牡蠣2019年也發現了這種病毒,包括牡蠣等品種在內的濾食性貝類在北黃海的快速擴張,或對養殖產業帶來風險。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梁玉波博士每個月都會對相關海區進行監測,積累了豐富歷史數據。其分析,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黃海海域和渤海海域正呈現嚴重的酸化問題,帶來的就是海藻小型化、有毒化,甲藻越來越多,適合扇貝進食的硅藻卻越來越少。此外,陸源大量氮源排往海里,引發海水氮磷比嚴重失衡,已從原來的1:16變成現在的1:40左右,對扇貝所需濾食的浮游生物影響也非常大。座談會上,梁玉波博士分析,環境因素或是扇貝受災死亡的一個誘因。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院的於佐安研究員從餌料角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據其研究得到的結論,浮筏扇貝與底播扇貝的餌料結構並不一樣,浮筏扇貝以硅藻為主,底播扇貝以底棲藻和底棲碎屑為主。據其監測到的大連周邊海域數據,餌料丰度方面往年是2月份-3月份高,5月份-6月份低,低的時候在每升1萬到2萬個左右。2019年的情況是2月份-3月份與往年持平或略低,5月份後大幅升高,高的時候每升海水20萬個至30萬個,這個數值應得到關注。

一份綜合調研結論認為,底播蝦夷扇貝大量死亡,是海水温度變化、海域貝類養殖規模及密度過大、餌料生物缺乏、扇貝苗種退化、海底生態環境破壞、病害滋生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海水養殖還要不要做?

接連幾次受災,為進一步控制風險,近年來,獐子島制定的一個重要戰略就是“瘦身放海”。“瘦身”就是處置一部分非核心資產,“放海”就是進一步壓縮底播蝦夷扇貝規模。

為進一步關閉海上敞口風險,2019年12月13日,獐子島第七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放棄部分海域的議案》,同意放棄海況相對複雜的海域約150萬畝。

根據公司的規劃,自2020年開始,以優化適合本地生態系統條件的蝦夷扇貝新技術、新良種、新模式,每年中試蝦夷扇貝約10萬畝,基本關閉底播蝦夷扇貝增養殖風險。

“海水養殖是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全球範圍內都在加強對海洋的探索,我們不能遇到困難就放棄。海洋開發是獐子島六十餘年的發展根基,我們一定要守住。”對於縮減養殖面積,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近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獐子島所有的海洋開發項目中,目前只有扇貝一個品種出現意外,鮑魚、海蔘、海螺、海膽、牡蠣等品種發展的都很好。目前針對扇貝受災所進行的調整,只是品種結構上的調整,海水養殖仍是公司的核心主業之一。公司並不是不發展海洋,而要是要更強化海洋。”

對於公司推進的資產處置瘦身計劃,吳厚剛表示是為了進一步聚集主業。

“公司前些年效益比較好的時候,平台和業務涉獵較廣,目前處置了一些資產,有些效益現在看起來還不錯,主要還是為了進一步改善機制。”吳厚剛講到,“通過進一步聚集主業,建立示範區,尋求進一步的標準提升,通過資源保護、科技創新,來讓公司變得更‘健壯’。”

記者從獐子島瞭解到,公司計劃保留相對優質的海域約85萬畝,其中55萬畝用於海蔘、海螺、鮑魚、海膽、牡蠣、藻類、魚類等資源養護和養殖,30萬畝用於抗逆性蝦夷扇貝和大西洋深水扇貝等優良品種的底播增養殖中試和探索。

“準備保留的這85萬畝是傳統的優勢產區,都在獐子島四個島的近海,我們放棄了風險相對較大的遠海等外圍海域,核心資源區並沒有放。”吳厚剛補充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94 字。

轉載請註明: 獐子島2019年鉅虧3.92億元“扇貝跑了”是不是一個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