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關注閲讀,我是“三北浪人”。今天,與您聊一聊“自以為是的關心”這個話題。
生活中,有很多“自以為是的關心”,尤其是父母對孩子。
關係越是親近,越是難以啓齒拒絕,給他人帶來的往往是“甜蜜的煩惱”。更有甚者,導致彼此間關係“翻車”的也不在少數。
01
我的朋友小凡,從小到大對父母百依百順,是個出了名的“乖乖女”。沒想到,卻因為坐月子裏的一件事,與母親徹底鬧翻了天。
從入學到畢業,無論是選擇文科或者理科,還是考取什麼大學、選擇哪個專業,以及最終選擇什麼單位、從事何種工作,小凡從來都是落實父母的規劃、唯家長之命是從。
20多年來,儘管小凡很多次嘗試着“做一回自己”,但很少扛得過父母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
念及父母養育之恩厚重如山,着實非常不容易,也存心是為自己好,小凡一次又一次忍氣吞聲、不願“忤逆”,最終活成了“父母勾畫出的自己”。
儘管小凡自小就是大家嘴中“別人家孩子”,被別人的父母和同伴羨慕不已,但她從不認為鏡子裏的那個人就是“自己”。
去年夏天,小凡生了小寶寶。寶寶的姥姥又出於好心,來家裏照顧小凡坐月子,到家生活了沒幾天,就又籌劃開了小外孫的“成長之路”。小凡儘管隱隱不快,但也沒有表露。
02
直到有一天,這種危險的關係走向了爆發的邊緣。
明明家中很熱、濕度也高,寶寶的姥姥武斷地拒絕了月嫂開窗的建議,堅持按照自己的“育兒經驗”帶孩子。
因為住高層風大,寶寶的姥姥擔心寶寶着涼、也怕小凡產後受風,不僅不讓開窗户通風,還用厚厚的衣服把寶寶包裹着,以至於寶寶被捂得渾身冒汗、小臉通紅,最後全身上下都起了疹子。
儘管如此,寶寶的姥姥仍不覺得自己錯了什麼,説新生兒起疹子很正常、馬上就會消退,不僅不同意將小孩送醫院治療,還一邊訓斥月嫂和小凡不會照顧小孩,一邊計劃着用自己打聽來的“偏方”給寶寶治療。
想着自己從小到大的遭遇,或許還要在自己孩子身上繼續上演,看着懷中滿臉濕疹、哇哇啼哭不止的嬰兒,因為瘙癢把小臉撓破了一道又一道血印子,小凡終於情緒崩潰了,與母親徹底紅了臉,大吵了一架。
隨後,小凡離開了滿臉憤怒的母親,抱起寶寶奪門而出,直奔兒童醫院。
後來聽醫生説,好在就診及時,要是引發感染毀容還是小事,萬一出現敗血症就太危險了,後果不堪設想。
至此,寶寶的姥姥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感到後怕和自責。
03
生活中,父母這種自以為是的愛比比皆是。
有的遺憾於沒能夠在年輕時圓夢,總想在孩子身上找到實現的可能,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圓夢機器人”,複製出一個又一個“小凡成長模式”。
有的自己覺得社會閲歷豐富,吃過的鹽巴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還長,擔心孩子“走彎路”“吃大虧”,就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吆五喝六,很少問孩子到底想要做什麼、喜歡什麼。
另一種災難在我們身邊也比比皆是。不少父母肆意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幫助自己孩子“出謀劃策”並“監督執行”,為夫妻關係走向破滅埋下了一顆顆炸彈而不自知,漸漸地把佳人變成了怨偶,拆散了一對又一對。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父母往往自認為出於好心,卻實實在在是辦成了很多“壞事”,沒想到後果與“初心”南轅北轍。
由於兩代人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價值觀念也有巨大差異,出現“代溝”和“觀念差”在所難免。
我們更該做的,或許是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而不是橫加干涉。
小凡後來告訴我,自己做了父母以後,才真正理解自己父母的那份無私的愛。所以那次事件過去沒多久,小凡乘熱打鐵與母親長談了一次,母親終於理解了她的想法,表示尊重她的選擇。
看到了母親的絲絲改變,小凡選擇了原諒和放下,終於真正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
04
從一個個“事故般”的故事中,我們感受着一次次痛苦的成長。
已經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我們,也必然會面對或付出很多的“自以為是的關心”,那又該如何自省借鑑?
不要代替孩子成長
生活中,誰也代替不了別人成長,誰也無法代替誰承受磨難,哪怕是父母與孩子。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挫折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助人成長的關鍵部分,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鐵律。
要知道,無論是溺愛助長,還是拔苗助長,長遠看來都要付出慘痛代價。
有些風雨不必去擋
彩虹多在風雨後,大多數風雨還是需要自己扛。
我們常説,只有熬過了苦難,才能迎來輝煌。身體受過傷的地方,往往變得更加強壯。捱過煎熬的靈魂,才能活得更堅強。
父母的愛就像堅硬的外殼,把雞蛋包裹得嚴嚴實實。但是要知道,雞蛋從外向內打破是毀滅,從內向外打破才能獲得新生。
少做些事就是幫忙
很多事情上,恰恰是什麼都不做,其實就是在幫忙。因為,人總要自己學會成長。
正常情況下,人們出於本能喜歡肯定自我,沒有人天生就樂意自我否定。所以,人們往往會自以為是,很少有人的思維第一落點是“自以為非”。
但有時候,我們恰恰更需要的是“無為”,少搞一些“有害積極性”,多一些順其自然才會更好。
如果想做也別彷徨
有些事不突破第一次,不去做的話,可能以後的一輩子也都不會做了。
多一些換位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與父母或孩子搞一次長談,才會更好地瞭解彼此的想法。
如果特別想做些什麼的話,那就去嘗試把温暖送在點子上吧。少一些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教訓挑剔的言語,多一些信任欣賞的眼光。
拙作定期更新,歡迎互動交流!您對“自以為是的關心”這個話題怎麼看,敬請留言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