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處於建交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美國一些政客接連拋出種種謬論,居心叵測地攻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治制度,蓄意歪曲並全盤否定近50年來中美交往的歷史。美方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錯誤認知和惡劣言行,可能導致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最近講到,“美國尋求將中國打造成對手是嚴重戰略誤判”。在中美關係歷史上,戰略誤判曾造成嚴重的後果,但雙方在更多時候通過智慧和理性的舉措避免了形勢惡化。其中一些基本經驗仍有借鑑意義。
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冷戰時期信息隔絕,中美之間傳遞信息,往往需要轉託第三者,甚至想方設法,拐彎抹角。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的嚴峻環境下,中美仍維持了大使級會談作為雙方溝通的渠道,這個渠道在一些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71年基辛格訪華、1972年尼克松進行“破冰之旅”,雙方好不容易開啓了面對面的對話,1979年兩國建立外交關係時也進行過這樣的對話。這些對話、談判是真誠的、深入的、成功的,是戰略性對話,使中美在隔絕20多年後把關係拉近了,建立了初步的互信。當前,中美之間迫切需要開啓新的對話。現在中美之間更有可能利用各種對話渠道,把雙方的核心利益、戰略意圖等都敞開來談。中方明確表示,中方對話的大門是敞開的。只要美方願意,中方隨時可以恢復和重啓各層級、各領域的對話機制。對話中可能發生爭吵,這不要緊,要緊的是雙方要有誠意談。隔空喊話,或者一味指責不僅無濟於事,還會造成新的誤解。
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切忌戴着意識形態有色眼鏡觀察事情。雙邊關係和國際形勢錯綜複雜,要始終保持理性,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加以認識和理解並不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中美兩國意識形態不同,但這並沒有妨礙尼克松政府改變對華政策,也沒有妨礙卡特政府實行對華關係正常化。尼克松總統在人民大會堂答謝宴會致詞時表示,“你們深信你們的制度,我們同樣深信我們的制度。我們在這裏聚會,並不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中美關係正常化沒有改變美國或者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但兩國關係卻可以克服困難和障礙向前發展。今天,雙方也要對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等根本性問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避免把兩國關係中的種種問題泛意識形態化。一旦讓意識形態因素佔據兩國關係主導地位,就會扭曲事情的真相,給兩國關係帶來嚴重破壞。
留有餘地,進退有據。建交41年來,中美關係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中美之間曾經歷過風風雨雨和重大波折,但兩國能夠從歷史和大局出發,管控矛盾和分歧,妥善處理敏感問題,維護了中美關係總體穩定發展的勢頭。在雙邊關係出現突發事件衝擊的關頭,雙方對事件的反應和表態都留有餘地,避免了緊張關係的進一步升級。雙方尤其是中方在對事件性質的判斷上表現剋制,體現出妥善處理複雜矛盾的能力。兩國把有關事件對中美關係的損傷限制在較短時期和一定範圍,使中美關係得到較快恢復。事實證明,中美之間沒有過不去的坎,關鍵在於要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的誠意,在於要有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擔當。雙方要始終堅持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牢牢把握兩國共同利益。要繼續建設性管控分歧,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和精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幾十年來,中美關係“幾多風雨,幾多坎坷”,積累了豐富經驗。當前的國際形勢、中美關係的狀況不同以往,更需要雙方以大智慧處理面臨的問題。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道理始終未變。雙方應該從歷史經驗中得到啓示,讓兩國關係在新的基礎上重新穩定下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原題為《汲取歷史智慧 妥善管控分歧》)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施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