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含混 教師資格難辨 結業蓋章隨學員
吟誦培訓班背後的亂象
著名學者、古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近期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當代吟誦最大的問題)是雜亂。因為本來吟誦誰也不會,誰也不懂,所以大家就紛紛地你出一個主意,他出一個主意,你搞一個花樣,他搞一個花樣,弄得非常雜亂,這是我覺得最大的問題。”
葉嘉瑩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的視頻截圖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此話一出引起了業內人士以及眾多詩詞和吟誦愛好者的關注。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着國學熱的持續升温,詩詞吟誦日益成為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新寵。這類廣泛存在的吟誦班以弘揚傳統文化、普及詩歌教育以及挽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義漸漸成為教育市場的熱門。
但是,在“吟誦熱”的背後,一些培訓機構或個人也在利用“吟誦”打起了擦邊球,因此形成“亂象”。日前,北青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含混的宣傳
“含混”的非遺
北青報記者在百度上搜索“詩詞吟誦班招生”,看到烏魯木齊一位張老師的招生信息,裏面寫道:授課內容是經典誦讀(論語、三字經等經典)和詩詞鑑賞吟誦。北青報記者電話聯繫到張老師,她表示自己是一位教齡四十多年的老教師,但是不方便透露姓名和單位。當問及教學內容時,她説並不講吟誦,主要還是詩歌的理解,還為記者示範瞭如何講解《詠鵝》。但至於如何“吟誦”《詠鵝》卻始終未提。
這只是個人在自我宣傳上利用“吟誦”給自己“拉大旗扯虎皮”。而個別吟誦培訓機構,卻利用含混的概念為自己做宣傳。
一家湖南的傳統吟誦師資培訓班招生宣傳材料中曾這樣寫道:“吟誦在歷史上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價值,也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該培訓機構雖然提到吟誦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併為國際社會稱讚,但實際上,培訓班主講的是“湘語吟誦”,北青報記者並未在國家級和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查詢到。
北青報記者查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發現,2008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江蘇省常州市申報的“吟誦調(常州吟誦)”項目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介紹中説:“常州話保留着入聲字和部分古代讀音,與中古語音相接近,具有抑揚頓挫分明的藝術特徵,能較好地體現出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品的聲韻和節奏美感。”也就是説,常州吟誦因其當地方言接近唐宋時代的發音,因此吟誦起來和唐朝人、宋朝人相像,更能表現詩歌本來的音韻和節奏。
而實際上,吟誦、湘語吟誦和常州吟誦,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但一些吟誦機構只是含混地提到吟誦是中國的“非遺代表”。
授課人員身份背景迥異
資質難以分辨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不同吟誦班的授課老師年齡、資歷千差萬別,甚至還有非職業教師人員,其中既有上了年紀的老先生,高校特聘教授,也有中小學語文老師甚至還有出版社的編輯。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謝琰老師長期從事唐宋文學研究。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向家長和吟誦愛好者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調查授課老師的學術背景,是否接受過系統學術訓練,畢業於什麼大學,老師是誰;二是體制內老師講的課總體上還是質量更有保證。一些民間教育人士可能在知識結構上有缺陷,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古代文化,不懂得知識脈絡,只挑一些邊角料的東西教。”
謝老師提到他曾經聽説有的培訓班讓孩子率意讀書,有個孩子上來就讀《鬼谷子》,這是非常有害的,應該先把四書讀過。有的老師上來就講《周易》,學生學不明白把它當成算卦的書。
那麼吟誦班的授課資格由誰來認定呢?北青報記者以報名學員的身份電話諮詢了中華吟誦學會。該協會於2010年1月24日,經教育部批准,民政部註冊,在北京成立。協會工作人員表示學習者經過培訓並通過考核後可以獲得“吟誦講師資格證”。
他介紹説:“要先參加5―7天的初級培訓班,再參加一個月左右的中級班,之後參加考試,考試至少三輪,包括筆試、面談、面試、試講等環節,非常嚴格,通過後可以獲得首師大頒發的講師資格證。”
當北青報記者詢問這個“講師資格證”是否在社會上認可時,該工作人員表示:“承認,但是隻是在圈子裏承認。中華吟誦學會和首師大中國國學教育學院共同頒發的,證明您具備這個能力,可以教成人。”
根據這名工作人員的講述,北青報記者在相關網站上看到該培訓班今年暑假中級班時間為2017年7月19日至8月21日,費用為培訓費6800元(必交)和食宿費5250元(選交),授課老師包括一些著名大學教授和專家。此外,初級班費用為培訓費1850元(含資料費、講師費、培訓費、場地費)和食宿費1000元。
“結業蓋什麼樣的章,提前告訴我們”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2015年,廣州的一個吟誦暑期培訓班的中級班對結業做了如下規定:“參加完中級班五個小班及以上學習,經考核合格,由首都師範大學中華吟誦教育研究中心和中華吟誦廣東中心聯合頒發中級班結業證書。”
該培訓班的中級班由古琴與吟誦的發聲、吟誦與詩文創作等7個小班組成,每個小班為期6天,含食宿合計2700元。也就是説,獲得結業證書至少參加五個班,費用為13500元。當然還有各種報名優惠:提前報名、組團報名、老學員報名都有優惠。而零散聽課的話則需要600元/天,開發票另外加錢。
北青報記者致電招生宣傳材料上的電話詢問:“我去了就能拿證嗎?”該工作人員表示“你可以的,我們是有考試的,但是你放心,你只要愛學習,考試肯定過關。”當問及結業證的情況時,該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這個班每年寒假、暑假開班。結業證書由中華吟誦廣東中心和正音學會頒發。”
北青報記者問道:“首師大的中華吟誦教育研究中心不是也頒發嗎?”該工作人員表示:“因為以前聯辦的就有他們的章,這個實際上也沒問題的,需要蓋什麼章你告訴我們吧。這個分兩方面説:一呢,你喜歡這方面的學習,歡迎你來學習。第二個,你們希望結業的時候蓋什麼樣的章,提前告訴我們,這個按照你們的需要,達到你的要求,合適了就可以。”
新聞內存
葉嘉瑩:不是説我一個人吟誦的就都對
葉嘉瑩先生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我已經93歲了,我對於吟誦,要有一個交代。詩歌興發感動的力量是從吟誦來的,傳統的吟誦幾乎已經失傳了,我們不趕快搶救,就要滅絕了,如果我們不會吟誦,用理智來寫詩,詩歌中興發感動的力量難以找到,詩歌的生命會被減損。”
近年來,葉先生大力推廣普通話吟誦,她説:“我也不是説我一個人吟誦的就都對,大家都要跟我一樣,我只是給大家一個參考。但每個人如果按照基本的理論,就一定要結合文字的平仄,要結合詩歌的情意,用你自己的聲音表達你內心的一種感受。”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專家聲音
謝琰:吟誦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讀書方式
長期從事唐宋文學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謝琰老師持一種比較平和的態度看待吟誦:“首先要了解吟誦的來龍去脈,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吟誦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吟誦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讀書方式,不是有普遍規定性的。因此沒有必要把某些人、某個地域的吟誦推得太高。它是私人化、自我化的,我們應該尊重不同的吟誦方式。其次,評價吟誦方法的高低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唯美是從,好聽的;另一個是實用原則,有助於幫助記憶詩、理解詩的就是好的吟誦。”
針對吟誦是讀詩唯一正確的方式這個説法,謝老師認為:“吟誦對詩歌的記憶和理解是有一定幫助的,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平仄格律等等。但是並不是説別的方式就做不到這一點,好的朗誦也可以做到。比如説焦晃先生朗誦的《蜀道難》就非常有藝術感染力。因此推廣吟誦不能有排他性。朗誦和吟唱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我們應該有一個更加開放的心態。”
謝老師認為吟誦是手段,而通過詩歌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是目的。“朗誦、吟誦、吟唱的目的都是為詩歌內容服務的,無論哪種方式都只能觸及詩歌的表皮,而讀詩最終是要理解、感悟詩歌本身的美及其背後的知識、思想、歷史、文化內涵。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我們能通過她瞭解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又因為她自身的審美性,比讀歷史典籍要容易很多。比如《元日》這首詩大家都知道,春節的習俗裏面都有了,大家一讀就知道了,而且還很美。”
針對近年來吟誦熱的現象,謝老師認為沒有必要普及到中小學,因為各地教育水平不一,師資水平不同,尤其不宜用行政命令強制推廣。學生學詩根據自己的方式來朗讀、吟誦、吟唱都可以,哪種好就用哪種。本版文/本報記者 滿羿 實習記者 張鵬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