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在國際舞台上的‘堅毅面孔’背後,是國內正在瀰漫的不安。在與中國激烈對抗4年後,澳大利亞正竭力應對經濟和政治後果,並思考下一步是什麼。”
“挑戰中國,澳大利亞真的對了嗎?”美國《紐約時報》27日在一篇文章中問道。
文章稱,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宣佈與美國建立“永久夥伴關係”並加強軍事關係,是澳大利亞“先發制人地挑戰中國的決定性一步”;澳大利亞“展示了世界上較小的國家可以如何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係”,這一點也贏得了盟友的讚賞。
澳大利亞確實值得美國稱讚,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項目、出台立法遏制所謂“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治干涉”、撕毀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協議,再到“五眼聯盟”,“四方安全對話”,“澳英美聯盟”,每一出反華鬧劇裏,都有澳大利亞忙碌的身影。憑藉自身的努力,澳大利亞逐漸站在了美國勾勒的反華舞台的C位。
《紐約時報》稱,儘管與中國的關係降至幾十年來的冰點,並遭受了“北京的經濟制裁和凍結高層對話的重創”,但澳大利亞仍決心保持對抗中國的政策。
雙邊關係跌入谷底?“這是我們的職責”。莫里森24日在白宮參加美澳日印四方安全對話前,接受澳大利亞特別廣播服務公司(SBS)採訪時對記者説:“這是為確保地區安全和國家安全而採取的符合國家利益的行動。”
貿易關係受損?“我們需要做的是展示我們的復原力,”澳大利亞參議員詹姆斯·佩特森在接受採訪時説,“這不僅對澳大利亞有好處,對其他密切關注此事的國家也有好處。”
25日,莫里森出席在白宮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路透社)
這股反華狂熱也漫溢到澳大利亞國內,裹挾着華裔的生活。《紐約時報》的文章説,“對北京政治影響力的擔憂加劇了人們的懷疑,即政客、企業高管、學者,尤其是澳大利亞華裔都被中國收買了”。此前實施的“反外國干預法”正是這一擔憂的集中體現。
澳大利亞政府前政策顧問姜芸(音)説,這給華裔澳大利亞人投下了可怕的陰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澳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盧傑(音)説,有中國血統的澳大利亞人——包括家人世世代代在澳大利亞生活的華人——感覺“陷入了困境”,“除非我們去譴責中國,否則我們就會受到懷疑”。
“澳大利亞正在抵制中國的狂熱中失去自己的戰略重點”。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研究員安德魯·丘布警告稱:“其他國家需要從澳大利亞的經驗中汲取一系列教訓,尤其是不必要的危言聳聽。”
在另一篇文章中,《紐約時報》説,“並沒有明確跡象表明,中國對美國的核心國家安全利益、領土和生活方式構成了威脅”。
文章説,把未來押在美澳同盟上的澳大利亞政府,應該和美國一同思考,“在沒有生死攸關利害關係的情況下,為什麼要致力於與中國的競爭?”
正如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22日所説,“中國威脅從不存在,製造‘中國敵人’的正是莫里森政府”。(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