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都會想着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受苦,捨不得讓孩子受委屈,更捨不得看着孩子心情不好。很多父母在看着孩子鬧情緒,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會第一時間去安慰孩子,但是由於經驗不足,自以為能夠很好地安慰孩子,其實這種安慰方式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比如説以下幾種安慰方式,就會讓孩子很受傷。
1、否定孩子的感受
有的時候,看着孩子哭,父母總是會很理智的和孩子説話,自以為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給壓下去,但其實,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可以肯定他的情緒,如果父母只用理智的話來勸説孩子,只會讓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被壓在心裏,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雖然可能大人覺得這件事情沒有必要讓自己那麼不開心,但是在孩子的眼裏,可能這件事情就是一件大事,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問題,不能單單地站在大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
2、給對方講道理
有些父母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還會和孩子講道理,其實這樣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的不好,而且有的時候,和孩子講道理還會讓孩子更加的想不開,讓孩子更加的難受。其實很多時候,不要父母去和孩子講這些道理,孩子的心裏也都是明白的,他難受的只是為什麼自己能搞砸這件事情,他也很後悔。所以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父母就不要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了,越講道理,會讓孩子越難受,有的時候,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情感上的支撐。
3、過早地“共情”
有一些家長不知道在什麼途徑得知,要學會與孩子共情,所以很多家長為了表示自己“理解孩子”,就會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説:“你現在很生氣是不是?”、“你現在心裏很難過對不對?”其實,這樣的話也得挑合適的機會説,並不是孩子所有的不良情緒聽到這句話都會得到緩解。因為就算父母很瞭解孩子,也不是孩子本人,父母根本無法切身地去體會孩子此時的感受,所以在自己根本沒有理解孩子的時候,説出來這句話,只會起到反作用。
那麼正確地安慰孩子的方式是什麼呢?
1、傾聽他
一般來説,在孩子還沒表達出來自己的感受時,父母就去替他發聲,這個順序是錯的。如果想要達到共情,父母首先要認真地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對此再對出安慰。無論父母覺得孩子説出來的事情有多麼的幼稚,也不要去打斷孩子,讓他們可以自由的,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把話説完之後,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讓他明白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這樣,孩子覺得自己情緒被肯定了之後,他的情緒自然就會得到緩解和釋放。
2、抱着他
其實有的時候在安慰一個人的時候,肢體語言會比話語更有力量,在孩子向我們傾訴的同時,父母可以把孩子擁在懷裏,慢慢的撫摸着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鼓勵和支持,那麼他們的情緒也就慢慢地緩解了。其實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肯定,這樣他的情緒就會好了一大半。
其實孩子有情緒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要怎麼去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和怎麼去安慰孩子,久而久之,當父母使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孩子也會慢慢的學會如何自己去緩解自己的情緒了。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很好,成為一個平易近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