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評論員:印度需要與中國做生意,而不能被推着與中國開戰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綜合

印度《國家先驅報》網站26日刊登一位獨立評論員索納利·拉納德(Sonali Ranade)的文章指出,印度應該有戰略自主權,需要與中國進行貿易,而不是被迫與中國開戰。

資料圖:印度總理莫迪

文章開頭作者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戰略自主的定義是什麼?有人將其定義為在面對大國競爭時保留做出自己獨立選擇的能力。在實踐中,根據所涉及的問題,它可能是加入一個或另一個團體的能力。如果一個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孤立的,那麼這種自主權就很好,不需要在國外進行貿易,因為國內經濟本身為就提供了充分就業,併為人民提供了體面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一國的安全策略旨在保持現狀。

作者指出,然而印度並不是這種情況。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GDP約佔全球的6.7%,印度不能退縮到角落裏假裝無所謂。即使印度不希望任何人受到任何傷害,人們也不會忽視如此重要的力量。在國際舞台上,如果對方不和印度在一起,印度就必須假設它是反對自己的。對於一個重要的國家來説,中立是不存在的。

但更重要的是,印度大約55%的人口沒有就業,大約25%的人口極度貧困,印度的人均年收入只有 1900 美元,是全球最低的四分之一之列。

因此,作者認為印度所有計劃的最低目標必須是:將勞動參與率從目前的48%提高到至少65%到75%,以及通過促進為所有人創造就業機會的增長,將所有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拉昇到到每日5美元的消費水平以上。

印度每年需要 3000 萬個新工作崗位,為此需要將出口額從4500億增加到1萬億美元。因此,除非印度願意忘記其窮人和失業者,否則就不存在積極地與世界進行接觸之外的任何選擇。

作者問道,那麼印度的戰略自主性是什麼?真正的戰略自主權總是根據國家的需要來定義的。它本身並不是強制性的,這是實現國家要務的一種手段。

中國佔全球GDP的18%,美國佔GDP的16%,日本和歐盟合計佔15%。三者佔了全球GDP的半數。鑑於印度需要出口市場為人民提供就業機會,首要任務是保持中國、美國和歐盟這三個市場的優先准入。在任何情況下,印度都不能失去進入這些市場的機會。

作者認為,美國的目的與其説是阻止中國崛起,不如説是限制其峯值力量,使其無法成為唯一的主導者。美國和盟國將尋求遏制中國最終的主導地位,即阻止讓中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不過,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對中國本身來説也不可行。

話雖如此,很明顯美國不會允許讓中國的影響力範圍突破太平洋到達其海岸。整個美國大戰略的基礎是不必保衞國土,將實際衝突儘可能地遠離海岸。一旦突破其前沿防禦,其維持全球霸權的能力就被終結了,因為那時美國必須像其他所有國家一樣為國內防禦分配大量力量,而用於前沿部署的則少得多。因此作者認為,不存在允許中國向西突破太平洋、直接威脅美國大陸的情況。 AUKUS 就是要如此阻撓中國。

作者指出,無論有沒有美國的支持,印度都無法阻止中國向東擴張。作者認為印度應該現實一點,當務之急是與中國進行貿易,而不是與它開戰。

文章猜測,中國的近期目標可能在於鞏固與伊朗和巴基斯坦甚至阿富汗的夥伴關係。印度可以從這樣的結果中獲益。例如,通過肯定會建造的管道獲得伊朗的天然氣和石油。印度應該重新調整其對“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的態度。中國在印度周邊地區建設的基礎設施越多,越依賴它,印度獲得的影響力其實就越大。

對於中國來説,印度是一個太大的參與者,無法迴避。印度可以捍衞自己的利益。因此,更好的選擇是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並利用這樣的機會,按順序解決與中國以及與巴基斯坦的邊界爭端。

作者認為,中國不想與印度開戰,除非是別無選擇。但印度也不應該讓任何人把自己推到開戰的角落,這樣的戰爭將削弱印度。兩者之間,是印度與中國解決雙邊問題、鞏固與美國和西方的互利聯盟的契機。

作者的觀點是,印度以某種方式做出了戰略選擇,但卻沒有以她的人民的需求為基礎:工作和體面的收入。

文章指出,在這種慘淡的情況下,印度正在推行一種獨裁的經濟戰略,用貿易保護主義的關税壁壘保護寡頭壟斷者,阻止印度加入貿易集團或自由貿易協定。印度沒有加入 RECP,與美國沒有最惠國待遇,出口是低水平且和機會主義的。印度將戰略自主權等同於從俄羅斯購買 S-400 或從俄羅斯租賃核潛艇的能力。但印度不明白,投機性購買軍備硬件會使自己在價格和質量上兩頭都顧不到。

作者指出,戰略自主是創造理想世界的手段,在這個世界中,印度可以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經濟,創造足夠多的新工作崗位。這並非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印度做出的外交政策選擇必須以這樣的目標為依據,而不是一些抽象的“戰略自主”概念,那無助於給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

(編輯:YZS)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