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烏克蘭200名專家來華,幫我國發展2000多個科研項目,後來怎樣了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綜合


生活中無論什麼事都和別人息息相關,要想只為自己、孤零零地一個人活下去是十分荒謬的想法。在處理國家間的關係時也是如此,無論是人才交流還是經濟貿易等許多方面都應該是互有聯繫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世隔絕,獨自生存下去。

如今,在我國的陝西省,有許多來自烏克蘭的專家在此工作和定居。無論當年還是現在,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中國開發新技術和生產高科技產品。同時,我們國家也給予了這些專家們非常優渥的待遇,讓他們能夠在中國安定地生活、安穩地工作。


提到烏克蘭,就不可避免地讓人想起他們傑出的軍事研究技術和軍事製造工業。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烏克蘭就向前蘇聯提供了許多軍事和機械製造技術。烏克蘭在這方面的實力使美國沒有威脅到蘇聯。然而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蘇聯面臨解體的命運。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蘇聯的各種尖鋭矛盾逐漸顯現。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聯通過了主權宣言。第二年,烏克蘭宣佈脱離蘇聯,不再受蘇聯控制。


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在製造業方面的基礎實際上還是很強大的。因為當時的烏克蘭得到了蘇聯的許多軍事工業和相關技術。在解體初期,烏克蘭憑藉強大的製造技術使國家的製造行業發展迅速。烏克蘭藉此機會發展軍事技術,其國家能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超過了當時許多發達國家。憑藉實力,他們還收到了俄羅斯的許多軍事訂單,這也增強了烏克蘭的國力。

隨着製造業的不斷髮展,烏克蘭國家實力增強,經濟穩步增長。但是這段好時光沒有持續很久。隨着時代的進步,世界各國的經濟和技術也在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致力於開發自己的技術。

這樣一來,許多國家就不需要再向烏克蘭下訂單來製造一些產品。訂單量的急劇縮減讓烏克蘭的製造業整體面臨着衰退的局面。烏克蘭的領先地位不再有保證,經濟發展也開始落後於許多國家。就這樣,一代製造大國開始退出國際舞台。


國內經濟的落後直接導致了大量人才的不斷流失。在烏克蘭工作的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發現,他們的辛勤工作沒有得到等量的回報,這與他們預想的待遇完全不同。

工資在一步步下降,國家對人才和專家的重視也在一步步下降。由於訂單數量驟減,製造業一直處於發展前列的烏克蘭在供需方面出現極大的不平衡,出現大量的供過於求的情況,繼而導致工廠開始解僱大量工人,許多專家也被迫辭職。

在這種國情之下,那些曾經在軍事製造業中有着傑出貢獻的專家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未來事業發展的前景並不樂觀。他們只能離開祖國,尋找另一條路。


對烏克蘭來説,當前情況的確不再需要這些人才,但烏克蘭的工業水平是眾所周知的,對於許多在科技方面仍然落後於烏克蘭的國家,那些離開烏克蘭的人才非常受他們歡迎。許多國家向他們伸出橄欖枝,希望他們能來自己的國家工作,為這些國家服務。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也積極地去烏克蘭招攬人才,承諾為這些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

韓國為了招攬這些專家和人才,甚至為這些專家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只要他們聯繫韓國大使館,就立即能拿到簽證和機票,並能提前支付一個月的工資。

對烏克蘭的專家和人才來説,這些國家的積極邀請讓他們有了更多選擇。他們肯定會根據不同國家的條件來選擇更加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目的地。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當然也希望能夠招攬到這些專業的人才。俗話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在科技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渴求人才的傳統。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禮賢下士,紆尊降貴渴求人才的經典故事。這個愛才惜才的優良傳統一直持續到今天。


中國國力日漸強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着優質人才缺乏的問題。為了吸引人才,我們國家提供了非常優渥的條件,在待遇方面有豐厚的薪水,還為他們提供免費住宿,讓他們的家人也可以來中國定居。

相比較而言,烏克蘭來我國應聘的專家人數特別多,據統計,已經有200多人來華。去俄羅斯的專家不到70人,更不用説其他國家。由於中國和蘇聯早期的密切接觸,許多專家來中支持建設。中國還派各行各業的人到蘇聯去交流學習,這樣的歷史淵源也成為雙方良好溝通的基礎。中國在待遇方面慷慨,許多烏克蘭專家願意來中國發展,為中國的建設做出貢獻。

為了更好地實現人才引入,我國專門制定並啓動了“雙引工程”。據粗略統計,在這個項目的啓動期間,有成千上萬的外國專家從國外來到我國工作,它為我國吸引了一大批非常重要的人才。在過去十年裏,在這些專家的幫助下,我國發展了2000多個高科技科研項目。

來到中國的200多名烏克蘭專家都是高技能的科研人員。國家為他們提供了堪比一線科研人員的待遇,他們在陝西省獲得了免費住房,可以帶着家人住在那裏。對於家庭成員,國家也幫助他們找到工作並在當地定居。對於專家的孩子,政府也在附近安排學校。


吸引人才到我國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外國人才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待遇,不論是在科研支持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我國可以藉助他們的能力發展國力。在這些專家和我國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科技發展迎來了新的局面。

我國吸引這些優秀人才的主要目標直接指向軍事領域。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軍事工業起步有點晚。在製造業方面,雖然優先發展重工業,但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始終存在一些差距。

在這些專家的幫助下,我國發展了自己的航空母艦,在潛艇、飛機、坦克技術的研發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閲兵期間出現了許多新的軍事技術,例如坦克、驅逐艦、護衞艦,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烏克蘭軍事專家的貢獻。他們在諸如燃氣發動機、發電機等技術方面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不得不説,當時中國的決策十分英明。通過引進人才和由此發展起來的軍事技術合作,烏克蘭專家在推動中國科技快速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