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歡到愛其實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哪一段關係從一開始就可以被定義成為“愛”,就像是在建立一座高樓,先是打好了基礎,然後層層累加框架結構,最後才會呈現出一座完美的建築。
同樣,無論是從人性還是心理學的角度,男人從喜歡到愛一定是會經歷某些前提的。
例如你身上有足夠吸引他的特質;例如在某個瞬間,你讓他有了驚鴻一瞥的怦然心動;例如你不斷地提升自己,從而一直保持他對你的新鮮感。
“愛”看似複雜,其實只要用心經營,就不會那麼難得到,所以,正所謂“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想要獲得男人對你的愛,適時地運用一些心理學的效應或許會事半功倍,例如“光環效應”。
什麼是心理學上的“光環效應”?心理學家戴恩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參加實驗的兩組志願者分別觀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則平平無奇,在觀看結束之後,戴恩分別讓志願者對這些有魅力的或者魅力的人做出評價。
結果,相比起魅力的人而言,那些志願者會給予有魅力的人更美好的評價詞,例如聰明,例如有責任,例如有上進心,即便是他們從未深入瞭解那些看起來很有魅力的人的品質。
一個人的某一種品質一旦給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由此,在好印象的作用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也會帶有“濾鏡”色彩,會自然而然地連帶着認為對方還具有其他優秀的品質。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光環效應”,同時也叫“暈輪效應”,“一白遮百醜”是對光環效應的最好詮釋。
“光環效應”運用到兩性關係中,更多的是體現在“以貌取人”上。
也就是説,一個女人如果在外貌上極具魅力,能夠先入為主地聚焦男性對自己的吸引力,那麼在魅力的“光暈”下,男人自然而然的也會認為女人的其他品質也很美好,進而想要對她一探究竟,進一步的去發展關係。
利用好“首因效應”,為展現“光環”打好基礎國外有一個街頭實驗,一個小孩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衣服上到處都是補丁,臉上是黑乎乎的污漬,手上是泥巴,臉上的鞋有洗不掉的汽油,當他站在街頭扮演一個找不到父母的小孩時,來來往往有很多的人,卻沒幾個願意停下腳步,問問他是不是找不到爸爸媽媽;
另外一個小孩穿着筆挺的小西裝,頭髮梳得整整齊齊,手指乾淨,小皮鞋錚亮,當他一個人出現在街頭的時候,沒一會,就有很多人停下腳步詢問他是不是一個人走失了。
後來,節目組的人採訪那些不願意詢問第一個小孩的測試者,被問及原因,他們説那個小孩看起來並不像一個誠實的孩子,所以他們感覺他在撒謊。
你看,由於事物所表現的信息程度不同,從而導致了人們對自己的判斷也產生了偏差,不可否認,我們對一些事情的決定會受到“顏值”的影響,但是人們更願意去接受和親近那些看起來就很美好的事物,這是天性。
“以貌取人”雖然膚淺,但是卻可以讓一個人在較短的時間裏做出一個對方值不值得自己花費心思的標準,這個標準可能不夠真實,但它卻是大面積地廣泛存在着。
所以,對於女人來説,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讓自己看起來乾淨、整潔、大氣,由此在對方心裏留下一個好印象,這樣才有利於彼此繼續深入瞭解。
好的外在形象下,需要充實的內在做基礎才會事半功倍張鈞甯的顏值在美女如雲的娛樂圈裏,其實並不是一個太突出的存在,只是她渾身散發的那種淡如菊的氣質,卻硬生生的在娛樂圈裏擁有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私底下的她酷愛運動,攀巖,瑜伽,衝浪,所有你能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事情,她都願意嘗試,她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旅遊。
由此,那些經歷過的人和事,那些走過的路,那些看過的風景,全都化作了一種“波瀾不驚”的氣質藏在了她的骨子裏,讓她本就很漂亮的臉更加有一種別具一格的美。
羅曼羅蘭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很多人到了三十歲就已經‘死’了,因為這個年齡過後,人只是自己的一個影子,往後餘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對於那些一直都在雕刻自己靈魂的女人來説,不管在哪個年齡段,二十歲也好,三十歲也罷,哪怕是垂暮之年,她們不斷充實的內在始終都保持着長久的魅力。而這些魅力對於男人來説,有時候比顏值更加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