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在“東亞論壇”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展開了批評。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華盛頓正在打一場註定會輸的對華比賽》,從這個標題裏我們就能看到他對美國政府是有多不滿了。
文章一開始,傅立民就對貿易戰進行了批評。他表示,特朗普政府開啓的貿易戰根本稱不上是“戰略”,美國在經濟領域遏制中國不過是在擔心中國超過美國。他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國際象棋比賽裏,美國的戰術非常容易被識破,畢竟美國除了開局富有攻擊性外,就沒有其他計劃了。另外,他還認為貿易戰完全是一個失敗的策略,美國不僅沒能削弱中國,反而給本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美國失去了數十萬個就業崗位,GDP有所下降,民眾每年還要多花1277美元購買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中國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發起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以及降低貿易壁壘等方法,和不少國家達成了合作,還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去年的總體貿易順差還達到了5350億美元。可以説,美國發起貿易戰完全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此外,傅立民還指出,中國帶來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經濟和技術上,美國一門心思在軍事上針對中國無疑是南轅北轍。值得注意的是,傅立民還指出,如果未來美國繼續選擇對抗,那其他國家將會遠離美國。事實上,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就目前來看,美國及其盟友之間已經產生了間隙。今年3月份,美國總統拜登拜登曾經提出要建立一個所謂的“共同戰線”來對抗中國,但在會議結束後,德國總理默克爾直言不諱地表示,在對華政策方面,德國和美國並不總是一致的。之前有報道稱,中國已經成為了歐盟的第一大合作伙伴,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國家會為了美國和中國徹底對立也不現實。前段時間德國以及西班牙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示弱可能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當然了,不僅僅是對華問題,在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上,美國及其盟友的態度也不是完全一致。之前一些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比較微妙,在政治領域,他們跟隨美國的腳步對俄羅斯施加制裁,參加軍事演習,但在經濟領域,他們又和俄羅斯達成合作,共同修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即使美國一再反對,該項目也沒有停止的意思。可以預見到,未來美國和歐洲盟友的關係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變數。
實際上,當下對抗已經不再是時代的主旋律,美國一味地在軍事、經濟領域和其他國家尋求對抗並不現實。傅立民認為,如今對美國來説,中國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缺少中國的參與,美國的供應量以及市場投資等都會出現問題,金融危機、環境污染、核武器、全球性疾病以及貧困問題也會很難解決。因此,美國有必要和中國合作,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恢復交流、擴大領事交流,以及推動對中國的研究等。不過,未來拜登政府真的能聽進去這些建議嗎?如果美國還要一意孤行,那未來傅立民的預言可能真的要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