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地域廣大、人口眾多,而且少數民族也複雜的聚居在漢民族之中。“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如此複雜龐大的羣體,所產生的語言更是各有特色。儘管從秦朝開始秦始皇規定“書同文,車同軌”,但是並未規定“話同音”啊。現代也發文推廣説普通話,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各地依舊保持着説方言的習慣。如今經濟發達,人口流動自由,人們發現每個地區的方言都是如此不同,雖然為聽不懂、溝通不便等問題而苦惱,但是在學習不同地區方言的過程中卻是獲得另一番樂趣。提到説方言,不得不提中國普通話最“不標準”的3個地方:福建省、湖南省和廣西省,這三個地方認為講普通話太難,於是就乾脆説方言得了!可真是特立獨行,富有瀟灑氣概的省份啊!
首先來簡單談談福建省。福建省的方言以複雜多樣而著稱,在七大方言區的劃分中,就已經佔了五個,分別是:閩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北方方言。而且這些大的方言區有的又可分為次方言。除了官話,其他方言的內部差異性較大,也就是不同的區域等級就擁有一類方言,甚至細微到鄉與鄉之間、村莊與村莊之間。這並不是誇張之言,在南方地區,其方言類別的豐富性你難以想象!
其次是湖南省。説到湖南省,很多人會不禁想起一個經典發音“hu”和“fu”,每次聽到將“hu”發成“fu”,“小花花”讀成“小發發”時我覺得有種可愛有趣之氣。湖南是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一個省份,少數民族語言眾多,分佈情況複雜。湖南話中以湘語最為代表,其次便是贛方言和客家方言了。
接下來就是廣西的兄弟姐妹們了。廣西省是一個壯族自治區,在歷史上人口來源複雜多樣,語言或者方言的類型繁多。人們口中説着不同的語言,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與融合,因此形成了今天廣西獨特的語言面貌,而且還有“語言的富礦”之稱!
那為什麼我國的方言會有如此的複雜之貌呢?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中國古代的天下分分合合,不斷地統一又分裂,人口也有些大規模的遷徙,例如客家人的南遷。在社會分化的大背景下,每當戰亂,北方民族就會向南遷徙逃難。統治者們向南開拓的過程中,南北文化相互衝突、影響,最終融合,語言強勢的民族最終同化語言弱勢的一方,從另一個意義上來看,古代的分裂為方言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
另一個因素是地理因素上的限制,比如南方多丘陵和山地,人們被隔絕在一天天高聳的山脈之間,相互不得往來交流,於是不同的地方變形成特定的語言,而且彼此之間有巨大的差異。語言之間本身也具有發展的不平衡性,為了便於溝通,人們會約定俗成的形成一種特定的語言,那些生存力強的語言會淘汰掉那些生存力弱的,因此會形成不同的地方方言。方言雖然複雜,而普通話也被不斷的推廣和倡導。我們依舊難忘的是那一口鄉音,當我們在外漂泊時,聽到一口鄉音,總會覺的無比的幸福與親切,彷彿是回到了家鄉。無論社會如何趨同變遷,切莫忘了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