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的孩子,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大家好,今天筆者想和你們聊聊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一些家長的問題是,在所有同齡的孩子中,當別的孩子能騎兩輪自行車時,他的6歲的兒子仍只能騎三輪自行車。這位家長覺得這對孩子來説很難為情,因為他在與鄰居孩子玩耍時,總是遠遠地落在別人後面。然而,這個孩子想到要在一輛更大、更使人害怕的兩輪自行車上必須保持平衡時,他感到十分緊張,不相信自己能成功。

因為他的父母推遲要求他學騎兩輪自行車,希望他長大一點後能夠消除害怕心理。後來,他們意識到他們自己也擔心他們的兒子是否能騎兩輪自行車。在審查了自己的想法之後,他們斷定沒有任何理由説明他們的孩子在這個年齡不能學會騎兩輪車。

而且,克服恐懼並能與他的夥伴一起遊戲,對他的自我意識來説將是重要的。當然,傲出這個決定僅僅是第一步,下一步就不得不面對兒子説他害怕、不想學等等一類的懇求。然而,他們堅持自己的決定,兒子很快就喜歡上了兩輪自行車,並能夠與夥伴們並駕齊驅了。

事實上,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他們一直認為孩子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只有通過審查這些父母對孩子的交流才能清楚地看出,他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孩子能控制自己,因此也不對孩子提出控制他自己行為的要求。比如説,當孩子把大小便便在牀上時,父母對他們説:“這是偶然的。”這是父母不相信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的最清楚不過的信息。

而偶然事件是任何人都不能控制的,既然它不是某個人的錯誤,這個人就沒有責任保證此事不再發生。孩子實際上被告知:“你對此無能為力,我們並不指望你能改正這個行為。”這種説法對兩,三歲的孩子或許是恰當的,但聽到十來歲仍尿牀的孩子的父母説他們的孩子的問題是偶然的,也是不罕見的。

然而,其他暗示孩子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表達方式,是父母形容他們孩常常使用各種標籤:“你是個小偷、説謊者、小鬼兒、吹牛家、暴君”等。這些話告訴孩子:他的父母認為他會繼續他的不適當的行為。這類交流的結果可以通過一條古老的諺語表達出來:“常説孩子壞,孩子就變壞。

總之,腦子轉得快的孩子常常利用父母形容他時的標籤,作為繼續他的不良行為的藉口。有這樣一個例子,當一位家長訓斥女兒的行為時説:“你老是坐在這裏,怎麼不想點事情做?你這個懶蟲!”孩子回答説:“因為個懶蟲!”儘管她的話不無諧謔,但一般來説,兒童把自己看成父母認為他們是的那樣。於是,當孩子聽出父母暗示他們覺得他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時,多數情況下,他也對自己持同樣的觀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4 字。

轉載請註明: 相信你的孩子,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