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斯賓諾莎説過: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最軟弱無力。

當孩子的內心感覺到軟弱無力的時候,他的行為會有所改變,這些行為的改變並不是因為父母眼裏的“懂事”,而是因為孩子內心的自卑感。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1. 不會向父母提出任性的要求

內心的自卑的孩子往往表現的比同齡的孩子要成熟,懂事。他們不會像同齡孩子一樣會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任性大哭大鬧,而是悄悄的在心裏進行着各種計算。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情緒腦”的影響。

所以,當孩子面對家長任性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他們只是受到了“情緒腦”的影響。

童年沒有得到滿足的事情,很容易成為孩子的執念,在長大之後會不斷的去滿足自己。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2.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現的過於乖巧

這類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對周圍的世界和人察言觀色。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永遠都是十分乖巧的,表現出讓人省心的樣子。可是,這樣的孩子其實特別的累,因為他強迫着自己壓抑着兒童原本的天性,扮演着一個小大人的角色。

人們很容易給孩子貼上各種的標籤,立人設。“乖巧”“懂事”的標籤會讓孩子一直壓抑着真實的自我。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3. 從不拒絕他人的要求,沒有自己的主見

這類孩子在家就是聽自己父母的話,父母説什麼就是什麼,非常讓人省心。在外面,長輩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讓人感覺非常的懂事。在同齡人面前,孩子要麼就是不願意加入進去,要麼在同伴交往的集體中成為被領導者。

這類孩子很小心、敏感、小心翼翼的去討好着他人,不會有任何的主見。

我們最常見的是,一個孩子帶着另外一個孩子犯錯誤了,受到大人的批評。有主見的孩子會直接大聲的問,“XX也這樣做了。”而自卑的孩子則會選擇沉默不語,或者説“XX帶我做的。”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1. 尊重孩子,和孩子及時溝通

父母如果能夠多尊重一下孩子,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那麼就可以讓很多孩子免去自卑。

有的父母認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所以會對孩子哭窮。哭窮從本質上來説是父母對孩子金錢教育的不自信,害怕自己的孩子知道真實的家庭環境後,炫富,攀比,從而影響學習。

如果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父母會真正的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份子,會和孩子及時溝通家裏的情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建設中來。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2.將孩子的進步從橫向比較轉變為縱向比較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叫做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造成了多少孩子的自卑。

父母總是習慣性將孩子橫向比較,即將孩子與同一年齡的孩子比較,總是會發現孩子的不足。一山更比一山高,每個人的發展都是不同的,所以自己孩子的進步很難展現出來。

其實父母將孩子多進行縱向比較,即孩子各個時期的比較,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進步與成長。每一個人需要突破的是過去的自己,迎接的是未來的。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3.帶着孩子多接觸人羣,增強眼界

有人説,孩子自卑是因為見過太多太好的東西而產生的。那麼,家長一定是沒有帶孩子接觸過更多的人羣,增強過眼界,而只是讓孩子接觸了部分特定的人羣。

讓孩子見過富豪,也讓孩子見到學者,同時也需讓孩子看到工人們的辛苦。接觸到不同的人羣,孩子就可以增強眼界,讓自己心中有一杆秤,平衡自己的位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這3個行為看似“懂事”,實際上卻是自卑的表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