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之後,市場進入到“波動調整”階段,新購用户減少、增換購人羣開始大面積出現。這些“老炮”消費者再次入局,購車選擇更加挑剔,他們更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產品,買什麼車才會帶來高價值出行體驗,企業在面對這些消費者和外部環境的考驗,只有個別汽車界的“學霸”能做到銷量增長。
今年上半年銷量出爐,行業的悲傷勝過企業個體的喜悦。
數據顯示,行業上半年整體不景氣,但一些企業卻能表現出兩位數增幅比如説,廣汽豐田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超50萬台,同比增幅高達19.89%,上汽大眾今年上半年也有7.94%的增幅,自主品牌方面,比亞迪、奇瑞兩家企業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68%、14.9%。
在逆勢中上漲的品牌都有一個共性,更擅長投資品牌建設、長線技術研發、運營市場口碑,在他們看來,品牌、技術、服務是第一驅動力。而消費者,要的恰恰也就是這三點。
品牌價值突出
追求品質出行生活的先決要素,是能夠產生共鳴的品牌價值。
所以我們看,能夠在銷量榜單中擁有話語權的,一定是頂流品牌,豐田、大眾、本田、比亞迪等,優秀的品牌影響力非常關鍵。
比如説,今年上半年漲幅最大的比亞迪,憑藉的就是在新能源市場中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在新賽道中成為漲幅最大的企業。當然老牌自主品牌奇瑞汽車也有不錯的表現,同樣具備品牌長情、用户認可度較高、技術儲備優秀的強勢點。
而合資車企中漲幅最大的廣汽豐田,最具有代表、參考意義,其上半年完成了近乎20%的增量,能夠成為合資市場中增速第一的車企,依託的不僅僅是品牌、技術,還應該有售後服務、品質控制等。
一方面,廣汽豐田保供保產工作到位,提供足夠的芯片、產能,在缺芯嚴重的環境中,搭建良性生產平台。另一方面,大量全新的技術投入,尤其是TNGA架構和雙擎混動技術、TSS、E-Four四驅等技術,將產品提升到新的高度,無論是油耗、性能、安全、操控以及舒適度,都完成了自我進化。
尤為關鍵的是,在確定未來換購人羣目標明確、高端消費者體量提升時,加速推動產品高端化戰略,做好30萬以上高端車運營,賽那、漢蘭達成功搶佔了高端用户市場份額,同時夯實塔基,抬高價值基準,雷凌、鋒蘭達以越級的獲得感贏得更多年輕消費羣體。
也就是説,以廣汽豐田為藍本,更多的企業應該做好技術多樣化、品質主流化,並且做好更寬泛的市場份額運營,以及最基本的保供保產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市場中“最靚的仔”。
產品實力優越
用户對品牌的肯定,説到底是感受到了產品的魅力。
以新能源市場增速極快的特斯拉以及比亞迪為例,兩大企業之所以能在市場中脱穎而出,靠的就是強大的技術推動。
特斯拉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市場中的新能源領導者,在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三電系統、熱管理系統都有領跑行業的能力。以不足30萬的Model3為例,超級快充能夠保證10分鐘超過150km的補電速度,同時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算法強大,能夠減輕用車壓力,強化行車安全,且續航精準、操控優秀。
在出色的科技體驗以及超前的設計理念支撐下, 30萬左右的電動車,特斯拉成為很多人繞不開的選擇。
同樣,另一家企業比亞迪也在靠技術前行。
定價超過20萬的漢系列車型,不僅僅推出了EV版車型,同時還推出了混動DM-i版本,動力版本多樣化,且具體技術層面,刀片電池、熱管理、熱泵空調、DiLink車機系統,都在吸引不少人。
同時,比亞迪的CTB車身一體技術、iTAC四驅系統、冷媒直冷技術,都在搶在市場高位,通過這些技術將產品推向主流市場。
而燃油車品類中,今年奇瑞呈現的兩位數增幅成績,同樣是“理工男”十年如一日技術研發的必然結果。
動力系統方面,奇瑞完成了1.5T、1.6T、2.0T引擎的落地,同時在混動系統、平台架構、智能車機系統上做到了趕超對手,尤其是安全性,奇瑞夯實品牌標籤,成為家用SUV中,增速最快的品牌。
所以,大量消費者在選車的時候,一定會將特斯拉、比亞迪放在首選,這也意味着,技術一定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
其實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產品方面一定要技術紮實,只有技術拔尖的車型,才能夠讓企業獲得源源不斷的用户。
以用户為中心
有很多企業,買完車就相當於服務的結束。但對於一些有服務意識的企業來説,刷卡付款只是服務的開始,經銷商的後續服務同樣非常重要。
從根本上來説,企業應該有以用户為中心的運營觀念。
本田的技術標籤、比亞迪的電動之路、廣汽豐田的卓越品質,從根本上都是為用户服務,在產品上保證優秀的可靠性,在經銷商服務上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夠搭建通往用户內心的橋樑。
比如,售後服務有口皆碑的廣汽豐田,在2021年CACSI中獲得售前、售後服務雙料冠軍。在服務這一項,不管是售前,還是售後服務,廣汽豐田都能以端正的態度,面對每一位用户,每一位潛在車主,因此也得到了廣大用户的肯定。
其實從上半年銷量可以看出來,用户的消費,一定是在一線品牌中挑選,技術更好、產品更強勢、用户屬性更突出的產品。而想要成為比亞迪、廣汽豐田這樣的“學霸”,就應該在品牌運營上用心思,在產品上下功夫。
畢竟,車企未來需要面對的是更懂車的中國消費者,從第一台剛需到換購、第二台增購,消費者越來越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對產品、對企業的要求,不僅更多,同時更“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