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在現代社會養育一個寶寶可不僅僅是父母兩人的事情,在“421”家庭模式的建立下,夫妻雙方的老人都紛紛參與到育兒的過程當中,以此來方便寶爸寶媽能夠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

在這種養育孩子的模式下,很多寶寶都免不了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對於大人來説這樣一道送命題,不管回答哪一方都會得罪另外一個老人。但對於孩子來説,他們可不會想這麼多,孩子直白的回答非常現實。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面對送命題,孩子直白回答:親奶奶,但不喜歡姥姥

軒軒是家裏的二胎,他出生後由於父母都需要工作,所以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孩子的姥姥奶奶兩人商量着,誰有空誰就多帶孩子,不過由於姥姥家離得比較遠,所以軒軒媽媽只能在週末把軒軒送到姥姥家,而平時都是奶奶來照顧。

在兩個老人的照顧下,軒軒無憂無慮地長大了,上學時在家跟奶奶住,到了週末會被送到姥姥家。因為在這樣的養育模式下長大,所以軒軒也免不了被親戚問:喜歡奶奶還是姥姥?軒軒一開始還有些猶豫,但是後來斬釘截鐵地説:親奶奶,不喜歡姥姥。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刨根問底後才知道,原來軒軒覺得奶奶經常住在自己家,照顧他的日常起居、上學下學,但每次去姥姥家的時候,不僅路程很遠,而且每次還要拿很多禮品,所以軒軒總覺得,去姥姥家自己就像是一個客人,沒有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親。

孩子的心靈是純淨的,他們説出的話往往也是最簡單直接的,這麼一道簡單的題目,被大人理解為是送命題,讓很多自詡心智成熟的大人都難以解答,但孩子往往能道出真相,他們現實又戳心的答案,真的應該讓父母好好反思一下了。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孩子的回答現實又戳心,但父母需反思這三個原因

1.去姥姥家像是串親戚

孩子和誰感到親近,是因為在心裏把這個人當成了自己的家人,很多孩子去奶奶家的時候,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樣,不僅不用帶禮品,而且回家的時候,還能把好吃的、好玩的塞滿整個後備箱,然而去姥姥家的時候卻像客人一樣。

2.由奶奶陪伴着長大,奶奶是不可或缺的記憶

在我國傳統婚姻模式的影響下,男方几乎是和父母不分家的,在孩子的眼中奶奶和爸爸媽媽一樣:是一家人。孩子記得自己和奶奶相處的時光,也知道是奶奶每天接送他上學,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奶奶是不能缺少的角色。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3.姥姥照顧孩子,大多是因為心疼女兒

作為女方的老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多半是出於對女兒的考慮,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幫助減輕女兒的家庭負擔。而奶奶照顧孩子是出於對這個小家庭的幫助,更多的還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雖然他們沒有大人的七竅玲瓏心,但是也能感受到姥姥與奶奶的差別對待。

喜歡奶奶,還是姥姥?這樣的送命題本不應存在

在孩子的世界裏判斷對一個人親近與否往往都通過孩子的感性認知:相處的時間、是否住在一起、誰最寵愛他,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判斷,有的時候孩子確定是否親一個人,竟然是通過誰給他買的零食最多。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但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我們都知道這些感性認知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感情的價值標準,尤其是在“421”這樣的家庭模式下,父母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兩方老人對待這個孩子都是一樣的,所以千萬不能讓孩子由於這些感性認知而傷了一方老人的心。

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與姥姥奶奶的關係,在這個關係裏不存在比較,讓孩子明白姥姥和奶奶對他都是一樣親的,不能隨便説親奶奶而討厭姥姥這樣的話,也不能反過來説,這樣説會讓她們感到傷心。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在每一個家庭裏,老人對孩子的感情都是沒有衡量價值的,所以像這樣的送命題,不僅會讓孩子覺得難以回答,還會讓雙方老人覺得傷心。應該要讓孩子明白兩位老人都是最親孩子的人,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5 字。

轉載請註明: “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説出的答案太現實,但父母需要反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