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天生具備“道德觀”?別小瞧娃的4個行為,要好好守護他
在家長和學教育孩子時,除了成績之外還會規範孩子的行為,引導他們的心理發育,其中“道德觀”很重要的一項。
這關係着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與他人、集體關係的準則,往大了説是一個人的境界。
耶魯大學曾對一組嬰兒進行研究:結論證明嬰兒有強烈的道德觀。
其實看上去有些深奧的“道德觀”,在小嬰兒時期就已經具備雛形了,這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判斷力,因行為和思想更單純,固被稱為“嬰兒道德觀”。
這種與生俱來的本事一直沒被發現,多是受嬰兒不會説話,和家長的認知影響,沒有人能想到幾個月的嬰兒會具備這種能力。
仔細觀察身自己的寶寶,或者身邊的小嬰兒,他們一些很常見的舉動,正是“嬰兒道德觀”的體現。
1)能分清“協助者”和“干擾者”,並賞罰分明
嬰兒能夠分得清誰在幫助和愛護自己,誰在故意搗亂惹他生氣,例如幫助寶寶拿到物品,和故意和寶寶爭搶物品。
寶寶會對這兩種人“賞罰分明”,喜歡接近對他表示善意的人,給對方玩具、食物,拒絕搗亂者的擁抱,或用自己的方式懲罰對方。
雖然他只能看出表面現象,但證明嬰兒有基本的判斷力,只不過是大人的行為太複雜。
2)天生的愛“美”之心
英國科學家做過一項測試,美感在子宮中開始孕育,剛出生的寶寶也能區分美和醜。
嬰兒天生喜歡相貌看起來和善、漂亮的人,喜歡好看的玩具、並有喜歡的顏色等。
當某個人想抱嬰兒卻被拒絕時,可能是因為嬰兒認生,也可能是他的長相不符合嬰兒審美,有些被“嫌棄”。
所以説小嬰兒天生喜歡看帥哥美女,不是簡單地“好色”行為,而是背後的“道德觀”引導。
3)有同理心,心疼弱勢一方
嬰兒面對一件事,會強烈的探索慾望,併產生豐富的情緒和深刻的感受。
小嬰兒天生具備同理心,他能感知大人的情緒,並做出相應的反應,有時家長在他面前裝哭,也會惹得寶寶傷心落淚,達到與對方情感同步。
如果在他面前有兩個對立的情緒,例如一方在發脾氣,另一方在委屈、傷心,嬰兒會很心疼不安,多數選擇去安慰保護弱勢一方。
4)嬰兒會“記仇”,懂得“趨利避害 ”
小嬰兒會“記仇”,他判斷身邊的環境和人羣,感受在誰的懷中更安全,在某些空間中更舒適,試圖遠離對自己不利的人和事。
這是嬰兒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他太小了,安全是保證他生存、成長的條件之一。
因此不要故意兇小嬰兒,這會讓寶寶記住這張臉有“危險性”,留下壞印象,讓他記仇:這個人對我不好以後不理他,當然,媽媽可能是例外。
以上這些天生具備的“嬰兒道德觀”,大概持續到1~2歲左右,並作孩子以後人生的情感、認知和道德觀的基本判斷。
到三歲時基本開進入下一階段,並隨着年齡增長、社會經歷不斷變化。
現代社會心理學發現,“嬰兒道德觀”是孩子成年後可以理智、成熟、冷靜思考事情的基礎。
家長不要小瞧嬰兒這個時期的表現,或許他不等的更深刻的詞語和道理,但這一階段的經歷會存在潛意識中,我們要好好守護嬰兒的道德觀。
★ 鼓勵正確做法
當嬰兒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要表示支持和鼓勵,讓嬰兒對自己的認知加深印象,並有信心再次做出判斷。
★ 不刺激嬰兒的“道德觀”
大人喜歡逗寶寶玩,把逗哭娃當樂趣,然後反過來哄孩子,這種“打個巴掌給個甜棗”的方式,是在刺激嬰兒的道德觀。
在他被逗哭時已經判定對方是壞人,並建立起心理防線,可當壞人轉身又變成好人,嬰兒的認知開始混亂,久而久之分不清好壞。
生命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天然”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因不易被察覺,往往“葬送”在很多父母手中。
希望瞭解“嬰兒道德觀”之後,能改變小嬰兒在大人心中“幼稚”、“無知”的形象。
【今日話題】大家注意過寶寶的這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