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末代漁民”上岸後的首個春節:從靠水吃水到守水護水

(新春見聞)長江“末代漁民”上岸後的首個春節:從靠水吃水到守水護水

中新社重慶2月14日電 題:長江“末代漁民”上岸後的首個春節:從靠水吃水到守水護水

中新社記者 劉相琳

14日是正月初三,護漁巡河隊員李代國一早就出門與隊友匯合前去巡河。“春節放假,閒人多、擺酒吃席的多,巡河這時更不能放鬆。”

年過五旬的李代國,家住重慶墊江縣高安鎮龍溪河邊,捕魚是沿河一帶居民祖祖輩輩留下的手藝,也曾是他養家的門路。從2020年3月1日起,李代國拆了漁船交了漁網,徹底告別祖輩三代養家餬口的營生,成為護漁巡河志願者。

龍溪河為長江一級支流,李代國“洗腳上岸”緣於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告別從祖輩傳承下的職業,長江沿岸的“李代國們”被稱為“末代漁民”。

李代國自11歲起,為了養活弟弟妹妹,減輕家裏負擔,還沒讀完初一就隨着父親一起打漁。今年是李代國告別漁民身份過的第一個春節,回想起早些年在漁船上過春節的場景,他感慨萬千。

“春節前後正是擺酒吃席最多的時候,市場上買魚的人多。”為了打漁養家,李代國和父親帶着漁網,搖着小船,沿龍溪河前行,每次一離家就是十天半個月,吃住都在船上,一路捕魚一路賣。“大家都是隨船帶着鍋和米,江裏打上來的魚就着飯,春節也曾在漁船上過過。”李代國説,經過幾年摸索學習,他適應了打漁生活,也成為家裏的頂樑柱。

自20世紀90年代起,龍溪河兩岸的場鎮越修越大,居民越來越多,污水橫流,垃圾成堆。沿河還修了電站、造紙廠、化肥廠、養殖場。河水越來越髒,越來越臭,再後來變成褐色,泛着泡沫。加之過度捕撈,龍溪河裏的魚越來越少。李代國還在捕魚,但“十網九空”。眼瞅着朝夕相處的龍溪河一天天臭下去,李代國心裏不是滋味。

轉機出現在2016年。這一年,隨着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深入推進,龍溪河沿岸廠礦大量被關停,城鎮污水廠、垃圾廠也慢慢運轉起來。2018年,重慶啓動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龍溪河被作為重點納入。截污、清淤、綠岸等治理工程也相繼啓動。墊江縣還專門組織機構統籌流域清漂、巡河和水生資源管護。

龍溪河的水質改善,魚兒慢慢回來了,河上的漁船又轟鳴起來。李代國也恢復早出晚歸的日子,往來於河上。但好景不長,隨着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常年禁捕及漁民退捕轉產政策的實施,龍溪河邊靠河吃河的漁民都面臨“洗腳上岸”的挑戰。

短暫的猶豫彷徨後,李代國選擇積極響應:“靠着長江,我將兩個娃拉扯大,我也見過魚蝦消失的龍溪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主動上交了漁網,拆除了住家船和生產船,領到15.5萬元人民幣補償金後,他穿上迷彩服、套上反光背心又下了河。這次,他已不是捕魚人,而是護漁人。

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重慶市除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常年禁捕外,全市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其他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捕,暫定禁捕年限為10年。目前,重慶長江流域建檔立卡的5342艘漁船、10489名漁民完成退捕任務,其中7723名退捕漁民實現轉產就業,符合條件的10428名退捕漁民全部加入養老保險。

這些“洗腳上岸”的漁民,不少都像李代國一樣加入當地護漁隊。以墊江縣為例,墊江縣共有80餘名退捕轉產的漁民,當地漁政所聘請的護漁隊中,有15人是像李代國一樣“洗腳上岸”的漁民。另一些“末代漁民”,也繼續發揮懂水性、熟悉水域環境的特長,為當地治污、清漂等貢獻力量。李代國的老同行劉友軍就是其中一個。

2020年9月,墊江興禹公司聘請劉友軍為龍溪河墊江流域污染防治技術指導,專門帶隊指導隊員清漂、巡河、護河。自從接手這項工作,劉友軍早出晚歸,帶着隊員們來回奔波於龍溪河墊江段入口半節橋和出口六劍灘之間,風雨無阻,並向沿岸村民宣傳環保的重要性,爭取更多理解與認可。

如今,“李代國們”再也不用在漁船上過春節,過年餐桌上單一的野生河鮮被各式海鮮替代,親戚們也不用擔心他們不在家而提前幾天打電話預約拜年。

沐浴着春日暖陽,李代國新的一天護漁工作又開始了。“以前春節忙捕魚,現在春節忙護漁,有行船經驗,又熟悉航道,幹這活,我在行。”李代國説,雖然“洗腳上岸”但他依舊維繫着與長江的感情。(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9 字。

轉載請註明: 長江“末代漁民”上岸後的首個春節:從靠水吃水到守水護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