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雪上的四分鐘

為了雪上的四分鐘

    2021年3月14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醫療隊在崇禮訓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攝

    在冬奧會的賽場上,還有一種“比賽”必須在4分鐘內結束——一旦有人受傷,那是留給醫生從雪道飛馳而下,救治傷員的時間。

    這些醫生來自骨科、神經外科、麻醉科、急救科、口腔科等不同醫院的不同科室。脱下白大褂,換上冬奧會志願者的滑雪服,背上救援揹包,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高山滑雪醫生。

    就在2月10日中午,一名外籍運動員在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速滑項目中受傷,滑雪醫生與巡邏員、空中醫療隊共同配合,首次啓用直升機轉運救治。檢查發現,這名運動員7處骨折,“傷情是比較重的”,經過10余天治療,已於2月15日順利出院。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位於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山地陡峭、氣候寒冷。尤其小海陀山山頂出發區,海拔2198米,冬季,山上體感温度可以低至-30℃。

    高山滑雪中心有7條雪道,賽道全長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過900米,被國際專家評定為世界前三的高難度賽道。這裏的比賽驚險刺激,也格外精彩,是“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在世界級比賽中,運動員們的滑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50千米。但高山雪道上稍有偏差,運動員就有可能摔倒受傷。

    有醫生表示,在以往該賽事中,運動員發生損傷的概率為14%。賽時的小海陀山,30多名滑雪醫生在雪上為生命保駕護航。

    他們或許是醫生中最會滑雪的,也是滑雪的人裏醫術最高超的。馬俊是北京市昌平區醫院骨一科副主任醫師,已參加工作10多年,面對各種骨科問題,他都能從容應對,卻對滑雪皺了眉頭。他説,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賽道難度非常大,“普通滑雪愛好者都難以勝任,再加上賽道上的冰狀雪,更硬、更滑,可能站都站不住。”

    滑雪,成了醫生們的最大難題。選拔滑雪醫生時,身體素質、滑雪基礎都是重點考慮的指標。從2018年起,昌平區醫院的4名冬奧保障醫生就開始了滑雪訓練。每年冬天,他們都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在崇禮萬龍滑雪場度過。

    2020年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昌平區醫院骨二科副主任醫師劉佳超第一次來到小海坨山。彼時的小海陀山還是超級大回轉等項目的比賽場地。他記得,最難的賽道是一箇中間低、兩邊高的碗狀賽道,大家叫它“海坨碗”,賽道長而陡,“剛開始往下滑,確實害怕”。

    訓練一直持續到2021年年底,加上幾次賽事保障的演練,如今,劉佳超已經拿到奧地利教練認證一級證書,正常滑雪時速可達七八十公里,足以應對雪上的基本狀況。他享受雪上馳騁的快感,但始終保持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

    2月13日,一場大雪降臨北京,小海坨山上再覆了一層白雪,劉佳超在雪道上又摔了一跤。他的手腕、臀部都因滑雪訓練受過傷。不過對於這羣醫生,韌帶受損、骨折等大大小小的傷痛都已成了家常便飯。

    他們是我國第一批滑雪醫生。這一次,醫生的工作從幕後推到台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將被攝影機記錄下來,進入全世界的視野。他們代表着“中國醫生”的形象,而這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旦發生有運動員受傷,巡邏員確認現場情況後,便會立即呼叫滑雪醫生。每段賽道不遠處,就有工作人員、保障人員守在崗位上。劉佳超説,正常情況下,視野好的時候,可以看到運動員是如何受傷的,就按照相應的處理機制及時準備好。

    滑雪醫生所背的救援包有15公斤重,裏面裝着氧氣瓶、繃帶、各類藥物等。收到巡邏員的呼叫後,他們要在4分鐘內趕到現場,15分鐘內完成運動員傷情評估和處理,並進行轉運。

    常見的情況是,頭部、頸部、四肢等出現較大損傷。“最重要最緊急的是搶救生命,同時,要保證賽事的正常運行。”劉佳超説。

    如此緊急的時間內,團隊合作尤為重要。可每個人都被頭盔、雪鏡、防護面具、N95口罩包裹得嚴實,溝通都變得費力。而且不同專業的醫生,也無法在短時間裏建立起默契。為此,醫生們建立起了一套“先到主導”的救治模式。

    “假如我先到達傷員身邊,其他醫生就要聽我的安排,我要具備非常好的判斷能力、救治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馬俊説。

    一次次的訓練磨合後,如今,他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明白彼此的用意。

    救援不是醫生們的單兵作戰。整個過程中,醫生還要始終攜帶5G通訊設備,和巡邏隊、場地醫療站工作人員、空中救援隊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實時溝通情況,以選擇最合適的救援方式,最大程度縮短時間,並實時記錄下救援的情況。

    除了運動員外,滑雪醫生常常面對的傷者,還有賽事工作人員,比如,雪道推雪員、劃線員等。前幾天,一名NTO(國內技術官員)在雪上摔倒,傷及手腕,找到劉佳超包紮傷口。“他們長時間在雪上工作,卻沒有運動員那樣高超的滑雪技能,實際受傷的可能性更大。”劉佳超説。

    每天天還沒亮,滑雪醫生就要起牀穿戴裝備,乘坐閉環大巴前往高山滑雪中心,車程有1個小時。天矇矇亮的時候,抵達高山滑雪中心的醫療站,檢查救援揹包,確認物品是否齊全、通電設備的電量是否充足、氧氣瓶的儲存情況,以及通訊設備是否在正確的頻道上等。之後穿戴層層裝備,從頭到腳武裝起來。

    扛上滑雪板上山,一天的工作開始了。在嚴寒的山上,他們一待就是一兩個小時。電加熱的襪子、手套、馬甲,以及暖身貼是必需的保暖裝備,但上身的舒適性卻大打折扣。劉佳超介紹,醫生們實在撐不住的時候,只能申請調班,否則在那樣的環境中,人很容易失温。

    在防疫要求下,日常的衣物外還要套上一層防護服。“但防護服的材質很滑,在雪地上進行救治時,胳膊肘拄在冰狀雪上,防護服一接觸到這個雪面,就可能讓人往下滑。”劉佳超説。

    晚上回到住所,劉佳超還要繼續學習半小時的外語。他們的工作中,需要與大量外籍人員打交道,對專業醫用外語水平要求很高。

    “雖然冬奧會賽程即將結束,但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得時刻準備好。”劉佳超説,接下來,還要總結這次冬奧會醫療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更加從容地應對冬殘奧會的保障工作。

    這是劉佳超第二次穿上奧運會志願者的服裝。14年前,北京夏季奧運會時,他是昌平區的城市志願者,和一羣大學生共同服務市民和遊客。如今,他再次以志願者的身份、同樣飽滿的熱情,更加深入地投入“雙奧之城”的體育盛會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了雪上的四分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