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年輕人拋水果“脱單”

【環球時報記者 王曉言】又是一年“光棍節”,不少單身男女或許又在祈求儘快“脱單”了。在馬來西亞受比較保守的社會風氣影響,當地適婚年齡的年輕人更願意用一些傳統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經人介紹的相親以及徵婚依然是比較有市場的,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通過一些特定條件,諸如宗教信仰、學歷、身高、經濟條件等篩選掉大部分不適宜結婚的交往對象,但這種方式適合的是以結婚為目的男女。隨着時代發展,通過交友軟件先交朋友然後再發展成戀人關係的方式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單身男女所接受。據報道,某款男女交友軟件已經進入馬來西亞手機App下載的前三。馬來西亞人口中華裔佔比較高,華人傳統婚戀觀中對家庭的重視以及內斂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在馬來西亞也很受認可。華人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一項傳統相親活動也越來越火。

這項活動就是元宵節的“拋柑接蕉”,其本質有點像交友的漂流瓶,即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青年男女將自己的聯繫方式寫在柑橘、香蕉等水果上,拋到湖泊或池塘中,待有緣人撈起後就會聯繫對方開始交往。這項活動實際上源自中國,古時候中國未婚少女平時往往足不出户,只有到了元宵節才被允許出門賞燈,這也成了不少青年男女物色心上人的好時機,因此元宵節素有“中國情人節”之稱。馬來西亞的“拋柑接蕉”起初是華裔未婚女子的一種祈願活動,在元宵節時向水中拋柑橘,祈求嫁個好丈夫。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如今這種女子拋柑橘、男子拋香蕉尋覓良緣的大型羣眾“體育娛樂活動”。在一些熱鬧的公園,由於參加活動的人太多,擠不到水邊的年輕人只得像扔手榴彈一樣把水果投擲到水中,然後再舉着帶網子的竹竿衝到水邊去撈異性拋的水果,有些比較急迫“脱單”的人還會多扔多撈,一晚上忙活下來體力消耗着實不小。

馬來西亞年輕人拋水果“脱單”

據説,這種有組織的大型“拋柑接蕉”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當年因柑橘大豐收帶來滯銷,許多水果快要爛掉了,就有華人社團出面組織未婚的年輕人集體“拋柑接蕉”覓良緣,結果頗受歡迎,多年下來規模越來越大,花樣也越來越多。比如水果更豐富,有人嫌柑橘、香蕉小,能寫上去的字數有限,乾脆換成椰子甚至西瓜,把自己的照片也貼上去,增加“脱單”概率。有人怕寫上去的字會被水沖掉,乾脆用刀把名字和聯繫方式刻到水果上……不少商家也跟着推波助瀾。在活動現場有不少商販出售“脱單神筆”,其實就是字跡不怕水的油性筆;還有不少人會買一種硅膠材質會自發光的熒光圈,把它套到水果上再拋出去,夜裏在水面上一閃一閃格外醒目;還有商販現場出租超長的撈網,助你先人一步撈起“良緣”。

“拋柑接蕉”也有約定俗成的禮儀和訣竅。比如早些年大家撈到“良緣”,打電話第一次約會的時候,一般都有各自的朋友陪着,因為年輕人往往也都是一幫人互相起鬨着來參加活動的,有了“收穫”自然也要大家“分享”。近些年,隨着網絡社交媒體的流行,少男少女們一般就不留電話號碼了,而是留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大家先瀏覽一下對方的信息,在網上聊聊,投脾氣了再約着見面進一步發展。還有的年輕人提前將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或個人網頁的二維碼打印出來,用透明膠帶粘到水果上。這種聰明的方式帶來不少的追隨者。

多數參加活動的年輕人心態比較放鬆,抱着交友的態度而來,更多的青年男女把它當成了一項成羣結隊出遊的節日活動。當然,每年都有不少年輕人在活動中成功“脱單”,有些人隨後更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僅是華人青年男女,近年也有當地其他族裔以及外國遊客跟着湊熱鬧加入進來,有的時候單場活動參與人數可高達上萬,成了年輕人的狂歡節。

曾有環保人士質疑這項活動,認為沒被撈起的水果會造成水體污染。不過有環保專家稱不必過分擔心,水果即使在水中爛掉也無妨。但專家號召年輕人不要在水果外面包裹塑料膠帶,因為那是對環境的巨大污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5 字。

轉載請註明: 馬來西亞年輕人拋水果“脱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