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網站2月25日刊載題為《疫苗接種:中國帶來了希望》的文章,作者系法比安·克雷奇默,文章稱,有些媒體關於“中國疫苗外交”的討論是荒謬的。全文摘編如下:
凡是看了全球疫苗接種地圖的人,都難免感到一陣良心不安:因為作為一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公民,你是處於首發位置的。另一方面,亞洲大部分地區和幾乎整個非洲都是地圖上的空白點。據經濟學人智庫預測,那裏在2023年之前不可能實現羣體免疫的夢想。
中國的製藥企業目前正在設法讓南方國家也能分得疫苗蛋糕。在埃塞俄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一個新建的貨運機場配備了足球場大小的冷藏設施,那裏每週都有裝載着100萬劑疫苗的飛機降落。疫苗從這裏被運往非洲大陸的各個地方。
在這一背景下,媒體關於“中國疫苗外交”的討論就顯得更加荒謬了。媒體認為,在疫情時代,疫苗成為一種外交貨幣,可用來索取政治忠誠和擴大地區影響力。然而,北京畢竟在提供疫苗,而不是隻做口頭承諾。中國超半數疫苗被用於海外接種。中國積極推動抗疫全球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疫苗產業鏈建設,向50多個有需求的國家提供疫苗無償援助。雖然與這些國家的人口規模相比,疫苗的數量微乎其微,但它們帶來了希望。
除捐贈的疫苗外,還有大批付費客户在排隊。中國向20多個願意購買中國疫苗的國家出口疫苗。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國已訂購了大量中國疫苗。在這件事上,意識形態動機往往只扮演次要角色。因為中國疫苗通常是唯一可用的。與此同時,中國也可以通過提供疫苗來提升自己的聲譽。
2月26日,記者們應邀參觀國藥集團在北京的一個疫苗生產車間。(法新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