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蝦賓械將

6小時前

解放戰爭進行到1947年6月份時,舉國上下的形勢走向,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370萬人左右的兵力,已經是當時國民黨軍所有的總兵力了,戰略機動能力很明顯較於起初的時候,減弱了不少,戰鬥力也已然不能和起初相比較;而與之相反的是,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增加到了 195萬人,在戰略機動能力方面,一度超過國民黨軍。當時,土地改革在解放區中有了很大反響,後方在生產力方面,保持着非常積極的走向,使得糧食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因此參軍的百姓也變得踴躍了起來,人民解放軍的兵力以後了增加之後,實力自然也就有了提升。而此時的國民黨統治區,發動羣眾開展革命運動的工作也未曾斷過,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二條戰線。當此形勢基本穩定之後,第二年的基本作戰在中共中央的商議下,確立出來了,就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不屬於我黨範圍的外線去,然後將戰火的火苗引到國民黨領導的區域,最後在外線範圍大量殲敵。 通過劉鄧大軍,對敵軍的中央力量進行突破,再由三路大軍齊頭並進,形成一個包圍圈。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爆發之時,外線製作方針就已經被中共中央制定出來了,這次部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挺進大別山,在解放軍向着大別山前進的過程中,數十萬敵人對劉鄧大軍率領的中原野戰軍進行圍追堵截,黃河洶湧湍急,劉鄧大軍只能強渡,黃泛區出現在他們眼前,黃泛區幾乎沒有一塊好地方,全是淤泥,積水很深,甚至到了成年人的膝蓋,在這裏,幾乎見不到除了部隊以外的活人,積水和淤泥讓大軍寸步難行,而且也找不到食物和住處,但是我軍在這些困難面前依舊沒有認輸,17日的時候,黃泛區就在我軍背後了。隨着大軍的前進,我軍又來到了汝河,渡口由劉伯承和鄧小平親自察看,我軍順利強渡汝河,在征途中,我軍遇見並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計劃成功。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一次行動也成為了我國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轉折點,標誌着我軍正式開始從戰略的防禦階段進入到一個戰略反攻階段,戰略大反攻行動正式開始,在我軍各路軍隊的緊密配合下, 劉鄧大軍選擇了沒有大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方式,直搗黃龍,進軍由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在進入大別山後,我軍隊伍便呈現出一種品字形戰略形勢,東邊是南京,西邊相接的是武漢,國民黨的兩大重鎮在我軍的包圍之中,這樣有利的地理條件無疑為我軍後面進入反攻階段增添了助力,在挺進大別山區後,我軍將大片的根據地建立在此處,這一舉動也為我軍後面進入全國性戰略進攻階段創造了先決條件。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相信許多軍事迷應該都沒有錯過這部電影。它的劇名是《挺進大別山》,事實上,這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魯西南戰役的經過,在作戰方針上採用了南北牽制,寬大正面、多地段強渡黃河,通過這種方式,積極製造更有利的戰爭局面,將敵軍逼入困境,進而選擇投降,把攻城與野戰、分割與圍殲進行了很好的組合,我軍只派出了15個旅的兵力就將敵軍4個整編師共9個半旅5萬餘人悉數殲滅。導致國民黨軍在南部戰線的戰略部署無法繼續推進下去,成功開闢了一條攻進大別山的道路,至此,人民解放軍邁入了戰略進攻的階段。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我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不久之後就成功的與西兵團匯合,但此時的西兵團也是元氣大傷,而在這時,劉鄧大軍又接到了進軍大別山的指令,兩軍才剛體會到重逢的喜悦就又要經歷分別了,而劉鄧大軍在把大量的武器就地掩埋之後就全軍一同前往了大別山地區,當看到這一幕時小編也是十分詫異,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呢?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我們從西兵團的戰況就能夠看出當時中國所處的局面,與中野部隊分別之後,西兵團帶領這一支十萬兵力的部隊,與敵軍在魯西南地區你攻我防的來回作戰,然而國軍的第五軍, 第57師、84師、68師和暫24師等等部隊的兵力都盤踞在這個地區。我軍的西兵團遊走進攻,時常改變作戰的戰場,國軍的大部分兵力被其拖住,為中野部隊的前進創造了機會。然而此次是淮河下游,地勢平坦到處都是大片的沼澤地,長期在沼澤地中作戰困難重重,很多士兵的腳都被泡爛了,所以如果在這樣艱難的輕型下還要花精力和時間去保護重型武器,勢必會對前行速度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就算我軍意志力超強,但是人心是肉長的,長時間與敵軍在沼澤地中你追我趕,還要負重,放在誰身上都難以承擔。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如果一開始劉鄧中野不進攻大別山,而是先前往豫皖蘇進行分段式躍進是否可以達到更好的成效,是否會讓之後的戰局變得更容易攻破呢?雖然我們從地圖上進行排兵佈陣時,這種安排十分合理,但是實際情況遠比我們所想的要複雜,事實上,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問題,在那個時候我軍的華野西兵團和大批國民黨軍隊進行糾纏,就是想讓劉鄧大軍可以儘快調整部隊的狀態,而此時的劉鄧大軍剛打贏了魯西南戰役,部隊元氣大傷,幾乎彈盡糧絕。身後還有敵軍在對其進行攻擊,如果想在之後進行分段式躍進的進攻方式,就非常有可能被敵軍給分割包圍,此時的劉鄧大軍處於非常不樂觀的局勢中,如果不能立刻南進可能很快就會陷入惡戰之中,於是劉鄧只能儘快率軍挺進大別山,將敵軍的兵力分散,以減輕我軍的壓力。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我想很多讀者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原野戰軍會成為共產黨進入國統區的首要選擇?解放戰爭是我國兩黨之間為了爭奪政權而爆發的,也就是説誰勝出了誰就是執政黨,我黨旗下的各個部隊都在戰鬥,根本就沒有在大後方等待的兵力,其實原計劃是從中原,華東這兩隻部隊中各派一部分出來進入大別山。但是戰爭局勢讓計劃破滅,第三野戰軍被國軍圍困,沒有餘力完成挺進大別山的任務,此時中原野戰軍形勢很好,沒有受到敵軍的包圍堵截,所以這個軍事任務只能交給他們去完成。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毛澤東曾説,華北地區的勝利,如果要記功,那麼中原則佔據一半的功勞,朱德將軍也有類似的看法,歷史經驗表明,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説法,將東北、華北收入囊中以後,再奪取中原地區,就等同於佔據了全中國。而控制了大別山地區,就意味着在蔣介石頭上懸了刀,直切國民黨要害,南京,武漢必在其中。再回過頭來看挺進大別山之前,解放軍雖然也是節節勝利,但同時,解放軍也一直是處在一個被動防禦的階段。進入大別山,不僅僅是為了緩解我軍一直以來的防守壓力,也是為了要讓國民黨軍隊猝不及防,被迫選擇調兵回防,以此來為我軍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挺進大別山有着重要的意義,但是這個任務執行起來相當困難,這個過程十分的難熬,不僅是要跨過一道道天然屏障還要躲避國軍的重重進攻。從轉移時的十萬人到最後不到五萬人,整個路程中損耗五萬多人,雖然從表面上看我軍損失慘重但是挺進大別山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 可以説,“沒有這次重大的軍事行動, 就不可能在國統區建立政權”。這一行動成功把戰爭從解放區轉移到了國統區,國軍的戰略部署不得不進行調整,華中國軍在行動上處處受到阻礙,這次行動開闢了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的戰略基地,配合了其它戰區的行動,尤其對華東戰區的益處巨大,這就是為什麼在淮海戰役後,劉鄧大軍能夠最終解放大西南地區的關鍵。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即便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只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個縮影,但也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取的祖國的統一,解決了混亂的戰鬥,北洋軍閥專權制度,和不利於祖國統一的頑固組織,由此開啓了新紀元。在烈士陵園裏看到了太多的先烈,他們在抗戰期間,拋頭顱,灑熱血,迎來了新時代的中國,那段歲月顯得彌足珍貴,你會明白,這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東西,想想他們為了祖國所做的事情,我們更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在祖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什麼要將武器掩埋而不是給西兵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