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楊絳《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楊絳先生在寫散文集《我們仨》的時候,已經九十二歲了,那時候,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已經離世,但對於一個老人來説,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一味沉浸在悲痛裏並不是楊絳先生的格局,她依然樂觀,依然對於生活飽含熱情。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楊絳先生的散文集《我們仨》第三部裏的一句話。
她以一位旁觀者的身份,回首他們一家三口的人生歷程,像回看一部摯愛的老電影,當一幅幅畫面重新在腦海裏回放的時候,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心安,同時又對他們止不住的思念。
這本書語言質樸、真誠且感人,一經出版便風靡海內外,即便是再版,銷量也高達一百多萬冊。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一家三口相處的點點滴滴,不僅可以看到何為高質量的婚姻,更能體會到,什麼是最好的家風。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部,第一部只有一篇短文,正是這篇短文讓我們明白:一個人到了萬年以後,最親近的人可能不是老伴兒,也不是子女,而是自己。
這篇短文,講的是楊絳先生曾經做過的一個夢。
在夢裏,她和錢鍾書在一個地方散步,説説笑笑,但是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哪裏。太陽漸漸下山,天變得昏暗起來,忽然在一片蒼茫中,錢鍾書消失不見了。
楊絳很慌張,拼盡全力大聲喊他的名字,但是沒有人回應,一聲聲像是被吞吃了一樣毫無痕跡。她獨自站在荒郊野地裏,往前望去,一片黑暗。
腳下是沙土路,旁邊是林木,身後好像是房屋,但不見燈火。
楊絳心想:鍾書是獨自回家了嗎?那我也要趕緊回家。
在她正在尋找歸路的時候,一個拉着黃包車的老人出現了,她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位老人説,越是着急越是想不起,然後,她從夢中驚醒了。
醒來發現,錢鍾書正在旁邊睡得香甜。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後來楊絳心有餘悸,告訴錢鍾書自己做了一個這樣的夢,埋怨他:“你為什麼一聲不響地拋下我,自顧自地走了。”
錢鍾書沒有為自己辯解什麼,也沒有責備她把夢當真,而是安慰她説:這是老人的夢,自己也經常做。
這是老人的夢,簡簡單單六個字,我好像忽然明白了“少來夫妻老來伴”的意義。每個人都會老去的一天,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誰也無法躲避。
人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就會對於身邊的人格外珍惜,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的老伴兒。
做這樣的夢,無非是因為害怕失去。
楊絳後來説,這樣的夢她經常做,經常夢到自己在空無一人的荒地裏,找不到錢鍾書去了哪裏。她想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喊錢鍾書的名字,也無人回應。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從夢中驚醒,好像是某種徵兆似的,沒有過多久,錢鍾書就因病離世了,還有自己的女兒錢瑗,也因脊椎癌離開這個世界。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散文集《我們仨》的第二部,講的是女兒錢瑗和錢鍾書先後離世的過程,這一部的主題是:我們仨失散了。
這一部是最戳心的,最動情的,也是最讓人忍不住淚目的。
當時的錢鍾書已經八十多歲,女兒錢瑗也已年過六十,他們先後因病住院,和錢鍾書一樣八十多歲高齡的楊絳,要同時照顧兩個人,不幸的是,他們還是先後離開了。
很難想象這對於一個老人來説意味着什麼,很難想象當時的她是怎樣扛過來的,但先後失去女兒和失去丈夫的悲痛,並沒有將她徹底打垮。她很快從悲痛中走出來,繼續自己熱愛的事業。
他們一家三口有共同的愛好,喜歡看書,喜歡寫作,這本散文集《我們仨》原本是錢瑗要寫的,但她當時卧病在牀,只寫了前面的幾篇手稿。
對於楊絳來説,從悲痛中走出來,繼續她熱愛着的寫作事業,不只是為了她自己,更是為了丈夫和女兒,因為當時的她,是一個人帶着三個人的夢想在寫作。
正如《我們仨》第三部的那句主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人到晚年,最親的人是老伴兒嗎?是子女嗎?都不是,從楊絳先生身上我們可以得出答案:最親的人應該是自己,只有自己才會陪着自己走到生命的盡頭。
老伴兒和子女對於自己來説,是生命裏最重要的、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誰都不知道,他們會在什麼時候突然離開。只有守住自己內心的平靜和特有的節奏,才能不至於在他們離開以後亂了分寸,無法繼續往後的生活。
楊絳先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她在九十三歲的時候出版散文集《我們仨》,在九十六歲的時候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在九十七歲的時候,正式開始跨界到哲學,研究柏拉圖的《對話錄》中的《斐多》。
她是一個內心有信仰的人,哪怕只是靠信念也能支撐着自己,將餘生的每一天都活得格外有意義,這便是一個偉大的女性所特有的格局。
楊絳先生享年105歲,在104歲的時候身體依然很好,思路清晰,精神矍鑠,而且為人積極樂觀,始終從容,始終歲月靜好。
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這一點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情和狀態。如果我們能笑看人生的風風雨雨,笑看人生的每一場離別,那麼即便到最後,親人先後離去,自己一個人依然可以活得無比充實,無比心安。
人只有學會和內在的自己做朋友,靈魂上和精神上,才能不孤獨。
希望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活到了人生的某一個年齡,驀然回首,發現自己走了很長的路,發現自己活得比想象中更要辛苦,但即便如此,內心依然是踏實的,欣喜的,無憾的,那麼我們便可以和自己説:這一生,沒有白活。
不要等到晚年才懂,這一生最親近的人不是老伴兒,不是子女,而是自己。當一個人學會自愛,整個世界都會來愛你,反之則亦然。
願我們懂得為自己打算,願我們哪怕到了晚年,依然活得心安。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END
今日話題:你們覺得人這一輩子,最親近的人是誰?一個人怎樣做才是自愛?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11 字。

轉載請註明: 楊絳《我們仨》: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老伴兒和子女,而是這個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