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廈門航空乘務組黨員面向黨旗重温入黨誓詞。
資料圖片
圖②:孩子們在南平松溪縣一處橙子種植基地採摘。
王德鋒攝
圖③:武夷山生態茶園。
黃 海攝
創新
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醫療
本報記者鍾自煒
4月23日,三明市沙縣金沙高級中學教師翁華,來到沙縣總醫院的醫保服務站諮詢:患有糖尿病10多年的他,早已習慣了個人醫保賬户在年初“清零”的窘境,然而最近卻發現賬户多了1萬多元的結餘。
工作人員的解答,解開了謎底:多出的錢是因為報銷起付線降低、報銷比例升高,同時藥品價格也降低了。“作為特殊病種患者,醫保起付線從750元降低到600元,醫保報銷比例則從70%上升到90%。我每天打一針180元的胰島素,個人只要付18元!”翁華臉上掛滿了笑容。
實惠源自三明醫改釋放的改革紅利。“三明這座老工業城市人口少、經濟體量小、退休人員比重較高。”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詹積富介紹,2011年,三明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收不抵支,缺口超過2億元。
2012年,三明瞄準虛高藥價打響“醫改第一槍”。通過重點監控藥品使用行為,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當年全市醫藥收入年均增長15%的勢頭就降到了7%左右。“改革後,醫務人員年平均收入大幅提高,人才隊伍更加穩定。”三明市第一醫院副院長蔣義貴説。
自2013年起,三明先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11次,提升了診察、護理、手術、治療、藥事服務費等專業服務在醫院收入結構中的比例。“通過改革進一步優化了醫院收入結構,也更加體現醫務人員專業技術服務價值。”蔣義貴説。
如今,三明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三明將縣域內所有縣、鄉、村公立醫療機構整合為一體,組成“總醫院”,在縣域內建立醫院 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 村衞生所、社區衞生服務站的三級一體化衞生健康服務網絡。
“三明醫改還在路上,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詹積富表示,我們要一任接着一任幹,探索構建三明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以醫改為抓手,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協調
奏響新時代“山海協奏曲”
本報記者劉曉宇
初夏,在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山城小縣周寧,一個由福安市和周寧縣共同興建的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初具規模。幾公里之外,由寧德東僑開發區和周寧縣共建的周寧站前工貿科技園暨國家級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周寧分園,穩步推進。這塊3880畝的“飛地”,將以“一區多園”的新形式,承接鋰電新能源配套產業鏈,獲得5年150億元的工業產值。
近年來,寧德市在“山海協作、聯動發展”戰略推動下,把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統籌謀劃,由沿海的蕉城、福安、福鼎、東僑等縣(市、區)分別對口幫扶山區的屏南、周寧、壽寧、柘榮縣,把“山”這邊的資源、勞動力、生態等優勢與“海”那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有機融合起來,形成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和銅材料等四大主導產業全閉環產業鏈和實體經濟全域產業圈。
在周寧縣李墩鎮的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已有6家企業入駐投產,這個百億年產值項目的落地,得益於總部位於福安的青拓集團輻射帶動。寧德精準分析產業鏈條短板,以“山海聯合招商機制”為突破口,持續招大引強、補鏈強鏈。周寧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柘榮乍洋不鏽鋼產業園、福安青拓不鏽鋼穿孔項目等一批關聯項目落地。
“山海協奏曲”正展現新時代的新節奏。在福安,由青拓集團對口幫扶的“青山一條街”建設如火如荼,開展“創業集市進園區”等農業和商貿合作開發活動,為周邊村莊羣眾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在寧德,村企結對發展項目150個,資金投入57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644個,新成立的“閩東時代鄉村振興基金”推動消除948個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相對薄弱村”。
“龍頭企業佈局在沿海,配套產業鏈項目在山區,既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相互支撐,也在空間佈局上形成相互協同,更在城鄉協調發展上共建共享。”寧德市市長梁偉新説。
綠色
守住一片綠年年有收益
本報記者王崟欣
車行羣山之間,入目皆是蒼翠。步行穿過大半座山的毛竹和杉木,來到順昌縣建西鎮謝屯村村民祖桂琴家的山林地。屬於祖桂琴的林子不大,不過十來畝。眼前這批杉木是她5年前種下的,已有拳頭粗細。祖桂琴卻寶貝似的護着:“別看我這片林不起眼,產生的‘空氣’卻能賣錢哩!”
“空氣”能賣錢?記者還是頭回聽説。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林地面積達249.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34%。“林業資源雖豐富,變現卻是難題。”順昌縣林業局局長鄭韶明介紹,當地的主要樹種杉木培育週期長達26年,林農急着用錢了,就提前砍了賤賣,這不僅缺乏長效變現機制,長期來看對環境也不利。
2016年,福建省被列為全國碳交易試點地區。緊接着,20個第一批省級碳匯試點項目公佈,順昌位列其中。
“碳匯交易—‘空氣’也能賣錢了。”順昌縣國有林場負責人趙剛源介紹,“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二氧化碳,我們通過測算其能夠吸收並存儲的二氧化碳總量—碳匯量,將碳匯出售給需要碳排放的組織或個人。”
2019年,順昌縣推出“一元碳匯”生態補償機制,將脱貧村和脱貧户的林地納入碳匯交易市場,按十公斤一元的價格向社會出售。
幾個月前,脱貧户祖桂琴一次性領到近600元碳匯補貼。經測算,自家擁有林地10多畝,每年能產生10噸以上的碳匯量。祖桂琴和丈夫驚喜得不得了:“以前青山就是青山,守着一片綠,只能等着幾十年後砍了賣錢。現在只要保護好林子,年年都有收益!”
跟着祖桂琴下山回村。村口,一條硬化道路正在施工,兩側的綠化已然鋪就。去年,“一元碳匯”帶動謝屯村村財增收3.6萬元。“不僅保護了山林,脱貧户和脱貧村集體也多了一項收入,生態文明建設和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了結合。”謝屯村黨支部書記謝邦興説。
開放
東中西互濟陸海空聯動
本報記者劉曉宇
5月4日,巴拿馬籍集裝箱船“海豐聯發”號靠泊廈門海天碼頭,廈門港迎來今年第五條“一帶一路”新航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簽署,給東南沿海製造商快速出貨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南説。
在與海天碼頭隔海相望的廈門遠海碼頭,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自動避讓道路障礙,流暢地完成作業流程,“5G 智慧港口”為港口貨運這一核心業務的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場景化解決方案。
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2018年12月,“絲路海運”航線正式開行。每一條“絲路海運”命名航線的背後,都是全面升級的標準化服務體系。截至今年4月,70條“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共開行672航次。“絲路海運”聯盟一共吸納了全球近170家港航、物流、貿易等知名企業。
在廈門港不遠處的廈門自貿園區,進出口貨物在海滄鐵路貨場集散。廈門目前已開通中歐、中亞、中俄班列線路,可達歐洲及中亞地區12個國家30多個城市。
腳下是蒼茫大地,抬頭是星辰大海。位於廈門島北端的廈門空港,已經躋身全球百強機場,形成以廈門為核心,輻射東南亞、東北亞,聯通亞歐美澳四大洲的航線網絡。此外,廈門翔安新機場也建設正酣,“絲路飛翔”的工程將飛得更高更遠。
經濟特區成立40多年來,“大廈之門”越打越開。“得益於中歐(廈門)班列的持續穩定運營,及時滿足了海外工廠的生產需求,保障了公司在歐洲的生產銷售。”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物流部門經理王為弟説。
渠道通,資源活。“廈門製造”銷往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廈門外貿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78億美元,在廈門投資興業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達到119家。
共享
人人有事做家家能致富
本報記者鍾自煒
5月,龍巖市武平縣雲寨村透着潤人清涼。羣峯環繞的美景也曾是制約雲寨村發展的桎梏。“窩在大山深處,村民們只能靠着砍樹維持生計。”雲寨村黨支部書記邱國忠説,“村裏連一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村裏的孩子去縣城上學得走兩個小時山路。”雲寨村人口188户、850餘人,最少時只有100餘人留在村裏。
綠色好風景如何轉化為發展好前景?2009年9月,梁野山的好風光吸引旅遊開發公司目光,雲寨村由此借得景區建設的東風。
201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村民鍾文,正是看準了發展時機,毅然回到村裏。鍾文向記者介紹,自家早在2006年便開辦了村裏第一家農家樂,但由於雲寨村基礎建設滯後等原因,經營上始終維持“小打小鬧”。
2011年,他説服父母投資100萬元翻修農家樂,不僅保留餐飲,更增加了兩層樓的民宿。“趕上樑野山景區發展的好時機,民宿建好後,平均每年的收入都在30萬元左右。”鍾文樂呵呵地説。
吃上“綠色生態飯”,鍾文的收穫並非個例。以生態引領、產業為本,雲寨村從昔日“有女不嫁雲寨郎”的窮山村變身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發展森林旅遊,雲寨村從粗放發展向精細管理轉變。“旅遊開發之初,村裏的民宿自家自顧甚至互相低價競爭。”邱國忠説,村裏組織村民四次去往廈門、杭州等地學習參觀,如今雲寨村已創辦35個“森林人家”,按照統一的模式管理。
發揮生態優勢,綠色農業同樣方興未艾。全村建成139畝的梁野山四季果園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解決就業人員150人。2020年雲寨村集體收入35.8萬元,人均收入2.6萬元。“我們將繼續打響雲寨品牌,推動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生態為本、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邱國忠自信表示。
版式設計:張丹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