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太空瞭望我國,可以發現在我國的四個區域分佈着比較集中的湖泊羣: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納木錯,色林錯),內蒙古和新疆湖區(貝爾湖,賽里木湖,呼倫古湖),雲貴高原湖區(撫仙湖、瀘沽湖)和東部湖區(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其中青藏高原湖區的湖泊最多,分佈密度最大,佔到了全國湖泊總數的50%左右。
湖泊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水資源豐富與否的主要標誌之一。
青藏高原素來有“亞洲水塔”的美稱,長江,黃河,瀾滄江,恆河等著名的河流都發源於青藏高原。隨着近幾年全球氣候的變化,根據科學觀測表明,整個青藏高原湖區的湖泊(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1080個增加到了2018年的1424個,總的湖面面積增加了1萬多平方公里,這相當於幾乎有一個天津大小的地方變成了湖泊,且湖泊的總面積還在不斷增加當中。
湖泊面積和數量的不斷增加也説明了青藏高原上儲存的水量也在不斷的增加當中。以色林錯為例,其面積從1976年的166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391平方公里(最新數據可能要突破2400平方公里),總的蓄水量也從340億立方米(1976)增加到630億立方米(2017),直接增加了六個半太湖的水量,可供上海這種超級大都市使用近10年的時間。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近幾年青藏高原上水量增加是非常巨大的。
而就在青藏高原的北側,翻過冰雪皚皚的崑崙山就是著名的塔里木盆地,這裏因為乾旱缺水又被稱為“死亡之海”。而這個死亡之海的面積卻達到了驚人的4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個浙江省的面積)。那麼我們能否把青藏高原上的湖水引入到塔里木盆地,並經過簡單的淡化處理後用來工農業生產呢?其實這個想法是可行的,理論界提出過許多青藏高原水資源進入南疆盆地的設想,比如説引雅魯藏布江水進入新疆等。
筆者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把青藏高原上的大型湖泊通過人工渠道或者運河的方式串聯起來,邊引水,邊串聯,把青藏高原地區的湖泊羣變成一個整體,從而形成一個庫容量達數千億立方米的“人工水庫”,再引往塔里木盆地或者其他需要水源的地方。
那麼這個思路可行麼?下面一起來粗略地分析一下。
當然把青藏高原上所有的湖泊串聯起來那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串聯的是儲水量大且工程施工難度小的湖泊(讓湖水主要依靠重力自流)。首先我們要把青藏高原上的第二大湖和第三大湖連接起來,色林錯蓄水量630億立方米而納木錯由於深度較深蓄水量有768億立方米,
單單這兩個湖泊的總水量就有1400億立方米,這是多麼恐怖的數據。
根據地形走勢納木錯海拔要高於色林錯,所以我們只需修建納木錯和色林錯之間的水道(在這過程中還能把沿途的小湖泊給串聯進來,增加總蓄水量),線路全長約150公里。串聯起這兩個湖泊後,
人工水道一路北上(這時候的海拔是不斷增加的),我們可以利用高原上充足的風能,太陽能來抬升水流。
在串聯起多爾索洞錯和赤布張錯後(兩個湖泊總蓄水量約300億立方米),這時候
總水量已經達到了1700億立方米。
繼續一路北上再繼續串聯起多個小湖泊後,進入阿爾金山和崑崙山腳下的阿雅克庫木湖(一路上串聯的小湖泊水量估計在300億立方米左右)。這時候,
水量約2000億立方米的巨型湖泊羣形成了
,我們把阿雅克庫木湖當作調峯的水庫並進行水體的淡化,然後通過輸水隧道穿過山脈後進入阿爾金山和青藏高原之間的谷地,最終藉助車爾臣河的河道進入塔里木盆地。
以上的設想只是青藏高原湖區調水進入塔里木盆地的一條路線,
施工起來也許難度很大,所需要的資金也很大。但是筆者想説的是,水資源一旦引入塔里木盆地,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一定會遠遠大於引水的成本的。
以上內容是個人想法,僅供參考。大家還有什麼新奇的引水思路或者路線,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