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社
十多年來,長江文化節開展跨區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動100餘項,參與總人數超過40萬;90多部精品大戲和150多個民俗節目在沿江城市輪番上演
通過長江文化節,長江流域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得以交流、更新,不僅贏得羣眾喜愛,也潤物無聲塑造着沿江城市的文化品格,厚植文化自信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楊紹功
長江在江蘇省蘇州張家港市東邊拐了一道彎。在江畔沙洲上建起文明城市的張家港人,連續19年舉辦長江文化節展,力圖用有形的節展傳承詮釋無形的文化,用“張家港精神”充實“長江精神”,為沿江13個省區市搭起長江文化交流、保護、傳承的大舞台。
長江沙洲上的文化覺醒
走進張家港市城市展示館,一幅幅照片講述着張家港人的奮鬥史,這也是“張家港精神”的成長史。
1962年張家港設縣時名叫“沙洲”,因這裏是由江沙千百年淤積而來。沙洲縣由江陰和常熟的幾個公社合併而成,被稱為用“邊角料”拼湊出來的城市。
提起沙洲人堅韌的性格,今年82歲的文化工作者呂大安總會憶起初到沙洲縣看到的勞作場面:臨近長江的農田裏,人們幹活時要把孩子遠遠放在田邊的木桶裏,只為防備隨時突襲的江水。
憑藉這股韌勁,沙洲人靠着一把把笤帚“掃”出了國家衞生城市,建成了全國第一個內河港型國家級保税區、全國縣級市第一條高等級公路……
讓寂寥沙洲變身文明城市,江水之濱成為縣域百強,沙洲人變成張家港人,他們“樣樣工作爭第一”,並由此凝聚起“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
奮勇爭先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張家港人深刻認識到精神的巨大力量。2004年,張家港開始舉辦節展,努力講述長江文化故事。首屆長江文化節上,來自長江流域各省區市的演員穿着各色民族服裝走上張家港街頭,街道兩旁的市民摩肩接踵,長江文化節也成為市民話題。
持續舉辦長江文化節的同時,張家港也迎來一系列考古新發現:東山村遺址將中華文明起源追溯到了約5800年;黃泗浦遺址證明張家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
在2022長江文化節上,江頭藏歌與江尾評彈同台表演(2022年8月攝) 胡瀟攝
長江流域文化交流的舞台
8月27日,以“融合·弘揚·創新”為主題的2022長江文化節開幕。這個彙集了沿江省區市179件(套)展品的長江流域非遺金屬工藝主題展,讓不同特質的非遺藝術品交相輝映,營造出獨特的觀賞體驗。
“長江大保護不僅是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保護和傳承文化。”曾長期從事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戴珩認為,金屬篆刻的非遺技藝是長江流域非遺的精華,多民族文化的展示碰撞加深了對長江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和思考。通過每年梳理展示不同主題的非遺,長江文化節有望系統整理全流域的非遺文化,以慢功夫做好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
僅有展覽交流還不夠,讓文化有生命力必須激活創造力量。以保護傳承長江文化為理念,張家港將原縣級錫劇團、評彈團改建為錫劇藝術中心和評彈藝術傳承中心,讓其成為培養地方文藝人才、溝通沿江藝術工作者的橋樑。以長江文化為命題,兩個縣級藝術中心迅速找到創作的新方向。其中,融合了張家港河陽山歌的錫劇《一盅緣》備受歡迎。
2013年,張家港錫劇演員董紅以《一盅緣》參評梅花獎,演出場地定在四川成都。演出前,她一度擔心冷場,沒想到常年參加長江文化節展演的四川省川劇院主動來電錶示歡迎。最終,在成都觀眾的熱情支持下,董紅憑藉高水平發揮一舉奪獎。
據瞭解,每年長江文化節前四五個月,沿江省區市的文藝界聯絡人都會迫不及待打電話詢問辦會日程。相聚在張家港這座江邊小城,已成為越來越多藝術工作者的期待。他們在這裏寫長江、畫長江、唱長江、攝長江、看長江、贊長江、説長江、詠長江,創造了許多以長江為主題的文化成果。
十多年來,長江文化節開展跨區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動100餘項,參與總人數超過40萬;90多部精品大戲和150多個民俗節目在沿江城市輪番上演。長江流域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得以交流、更新,不僅贏得羣眾喜愛,也潤物無聲塑造着沿江城市的文化品格。
為長江文化注入時代內涵
初秋,長江邊的張家港永興村涼風徐徐、蘆葦搖曳,一派江村風貌令人心曠神怡。
2019年以來,永興村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清理水產養殖場,提升江堤內側河道水質,整治沿江環境和人居環境,逐步成為讓人記得住“江愁”的“最美江村”。
在江堤荒地上,永興村復原了多幢異地保護搬遷而來的古宅,並依此打造江邊園林——明清園,形成文化旅遊的重要載體。旅遊、藝術類企業跟進開發,把民宿、餐飲、民俗文化演藝等產品和服務用數字化設施串聯起來,讓這個江村一步步變成村民和市民嚮往的文旅融合現代化“數字鄉村”。
文明遺產傳承了歷史文化,長江大保護彰顯了綠色文化,數字經濟繁榮了網絡文化……以永興村為代表,一個個欣欣向榮的江村、一座座江城正為長江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為長江文化公園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説,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同於地方性文化建設規劃,更加重視梳理文化體系及文化標識,協同13個省區市,佈局城市鄉村、兼顧物質與精神。
這也正是張家港連續19年舉辦長江文化節要做的事情。
目前,張家港的長江文化節正在升格——2021年,文化節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南京市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22年,文化節圍繞“文物保護”“非遺傳承”“藝術交流”“文旅融合”4條主線,以系列活動積極呼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國家文化戰略。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説,歷史底藴深厚、多元融合共生的長江文化代表了我們面向未來的文化自信,長江文化節已成為全流域文化百花齊放、全世界共享美好的開放節日。
張家港東渡苑,東渡寺裏香煙嫋嫋,參加長江文化節的賓客在此遊覽瞻仰。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鑑真從這裏出發東渡,將中華文化流播海外。
如今,東渡苑以南不足2公里處,正在建設東渡國際人才創業街區。張家港人希望以一流的環境匯聚全世界人才,為這座江城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注入全球化活力,也讓長江文化從這裏透過經濟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