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首個跟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人均GDP超中國5倍,國民幸福感爆棚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綜合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對華採取敵視態度,通過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等種種手段,妄圖把社會主義政權扼殺在“搖籃”中。不過,西方集團並非“鐵板一塊”,有個國家便不顧美國的百般阻撓,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便毅然決然地表示承認,並迅速跟華建交,實在難能可貴。這個跟美國“對着幹”的西方國家,便是瑞典。

瑞典行政區劃圖

    瑞典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西部與挪威接壤,東北與芬蘭毗鄰,東臨波的尼亞灣和波羅的海,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與卡特加特海峽,自東向西分別和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丹麥隔海相望,國土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11萬,首都為斯德哥爾摩。瑞典是多民族混居的國家,其中瑞典人約佔總人口的90%,絕大多數國民信奉基督教。

    早在新石器時代,瑞典境內便有人類居住,3-4世紀時,哥特人、蘇維匯人相繼遷入瑞典,但始終未能形成較為成熟的文明。8-11世紀時,維京海盜肆虐北歐,瑞典由此進入到“維京時代”(790-1006年),在此期間,境內各部族逐漸完成整合,形成今日的瑞典族。1100年前後,瑞典開始形成國家,並在1157年兼併芬蘭,實力頗為強盛。

16-17世紀的瑞典

    1397年,瑞典被勁敵丹麥征服,被迫加入由後者主導的卡爾馬聯盟,直到1523年才重獲獨立。擺脱丹麥控制後的瑞典不斷積蓄力量、從事對外擴張,在接連擊敗勁敵丹麥、波蘭、神聖羅馬帝國、沙俄等國後,終於在1648年前後走上巔峯。極盛時期的瑞典,除本土之外,還兼併芬蘭、挪威兩地,佔據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甚至還將觸角延伸到非洲、美洲,攫取到大片殖民地。

    然而,瑞典的巔峯期並沒有維持多久,自“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慘敗給沙俄後,不僅丟失芬蘭、波羅的海屬地以及海外殖民地,連北歐軍事強國的地位也一併喪失,代價可謂慘重。1905年,挪威宣佈脱離瑞典而獨立,後者的實力更是一蹶不振。

瑞典軍隊

    丟失霸權的瑞典為求自保,遂在1814年前後宣佈採取“永久中立”政策,不參加其他國家之間的戰爭。瑞典的“永久中立國”地位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這也使得它成功地避免兩次世界大戰戰火的波及,始終能維持國家的獨立、自主地位,即使連“戰爭狂人”希特勒,也沒有動過佔領瑞典的念頭。由此可見,瑞典當年做出的決定,實在是很明智。

    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瑞典不僅擁有獨立而成熟的航空業、核工業、汽車製造業和先進的軍事工業,電訊業和醫藥研發能力領先全球,而且在軟件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也位居世界前列。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瑞典2018年的人均GDP為54112美元(約合37.9萬元人民幣),跟美國不相上下,是中國的5倍多

瑞典少女在慶祝“聖露西亞節”

    正因為國家超級富有,所以瑞典政府才有底氣為國民提供各種高福利待遇,從父母帶薪長期產假,到醫療保障病假補助,從失業保障和養老金,到免費義務教育,內容非常廣泛,堪稱“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保障。拜高福利政策所賜,瑞典民眾的生活毫無壓力可言,人類發展指數、幸福指數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可謂幸福感“爆棚”

    作為“永久中立國”,二戰結束後,瑞典並未追隨美英法等西方大國的反華政策,而是在第一時間表達出願與新中國建交的意向。1950年1月14日,瑞典外長安登致電中國外長,稱瑞典政府準備在平等及互相尊重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國際法慣例的基礎上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為了表示誠意,瑞典還在當天斷絕了同國民黨政權的外交關係。

瑞典國王與王后

    在處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上,新中國遵循3條建交原則,即:對方應斷絕跟國民黨政權的官方關係,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上支持恢復新中國的合法席位,通過談判證明其願意尊重中國主權的誠意。按照上述3個要點,瑞典在斷絕跟國民黨政權的關係後,隨即宣佈支持恢復新中國在各種國際組織上的合法席位,並派特使訪華磋商建交事宜。

現任瑞典駐華大使

    兩國間的建交談判進行的非常順利,在當年的5月9日即簽署建交公報,正式建立起大使級外交關係。由此,瑞典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是英國,但雙方直到1972年才正式建交),極具象徵意義。中瑞建交後,關係發展平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並取得顯著的成果,堪稱中歐交往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