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晚上,在四川大涼山的綠萌英語實驗學校,80多名彝族貧困中小學生與“阿蘇哥哥”再度心手相牽,用一場精彩的文藝晚會告別為期一週的“涼山藝術森林夏令營”。入營前還有些許靦腆的孩子紛紛登台唱歌、跳舞,大家一起表演了30多個文藝節目。
孩子們口中的“阿蘇哥哥”叫蘇正民,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二學生。今年暑假,他又一次參與到家鄉的志願服務中,白天陪孩子們跟着美術教授寫生,晚上與他們一起跳舞、分享大學生活。
“畢業後,我要回涼山做一名大學生村官,建設彝鄉,那裏是我生命的根。”作為家鄉第一個考上“211”高校的大學生,歷經數載坎坷求學一路奔跑,而今22歲的蘇正民將人生的視角重新定位,準備回到大涼山深處。
曾經,和孩子們一樣,他對山外的世界充滿渴望。
從武漢出發,乘高鐵、大巴、綠皮火車輾轉前行,蘇正民的家鄉涼山彝族自治州沙馬拉達鄉火把村才會映入眼簾。這裏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也是全國典型的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
“爺爺是奴隸,從小和家人分離,新中國成立後才分到土地。”蘇正民説,父親家境貧寒,唸到小學三年級就輟學。“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的畫面銘刻在他兒時記憶深處。蘇家3個孩子都上了學,成績年年名列前茅。
蘇正民15歲那年,平淡安寧的生活戛然而止。距離中考還有兩個月,父親因病撒手人寰,為治病家裏欠下數十萬元債務。讀高中的姐姐悄悄退了學,扎進外出打工的人潮,把讀書的機會留給了弟弟妹妹。不忍心家人揹負巨大經濟壓力,蘇正民輟學了。
班主任心疼這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多次到家中耐心勸説,為他籌措生活費,還幫他聯繫上多年在涼山從事公益資助的《天津日報》記者張俊蘭,申請到每年2000元的定向資助,蘇正民這才重新回到了學校。
2017年高考,他報名參加國家在少數民族連片貧困地區的預科招生計劃,考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成為村裏第一個考上“211”大學的學生。兩年後,妹妹蘇加加考取西南醫科大臨牀醫學專業的公費醫療生。
作為少數民族考生,蘇正民第一年的預科在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就讀。一直資助他的張俊蘭得知他衣着單薄,特意委託北京的朋友給他買來一身冬衣。凜冽寒風中,穿着新冬衣,這個年輕的小夥子流下淚水。
“正是有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有了張媽媽這些社會好心人的幫助,我和妹妹才一步一步從大山裏走出來,邁進大學的校門。”蘇正民説。
“飲水思其源,做人不忘本”成為這個95後彝族大學生內心最樸素的信念。“我要盡己所能去回報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從小在彝族地區中學唸書,蘇正民相對漢族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壓力大,但他很珍惜學習機會。班上同學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上課,“總是坐在第一排”。
“600多人的法學大類專業年級裏,他的成績穩居前10%。他還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工作很負責,特別熱心。”大一時的班長楊雪評價。
校園裏,蘇正民積極參加各類宣講活動,以自身經歷講述“知識改變命運”,以大涼山的風貌變遷和彝族奴隸制度的廢除解讀“什麼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宣講黨對脱貧攻堅的決心和政策,以所學專業知識開展法治宣傳。他先後在武漢、涼山等地宣講30餘場。
2019年,蘇正民參與多場團湖北省委學校部組織的“百生講壇”宣講活動,吸引了41所高校的1300餘名師生代表聆聽,線上總觀看人數達125.4萬,成為全省的“金牌主講人”。
遠方的家鄉始終是這位彝族青年的牽掛。他創辦“風土涼山”微信公眾號,傳播彝族文化,號召更多涼山青年畢業後回家建設彝鄉,50多位在外求學的彝族大學生加入進來,組建“我們的家鄉涼山”微信羣。
從大涼山走出,蘇正民深知唯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才能擺脱貧困。
從高中畢業起,蘇正民連續3年參與大涼山暑期支教和冬令營。其間,他拍攝製作了《遠山的呼喚·索瑪花開》《藝術森林夏令營》《三峽燭光支教》《與愛同行勵志班》等多個視頻,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阿蘇哥哥”。
去年暑假,蘇正民發動中南財大10多位同學,到涼山州普格縣特爾果鄉中心學校進行了為期10天的支教。
法學院2019級彝族大學生馬吉與蘇正民既是校友也是同鄉。受蘇正民的影響,他也加入進來,協助開展體育、藝術夏令營,為孩子們輔導作業。“他的身上像有一團火,總會被他鼓舞,想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課餘時間,蘇正民忙不完的還有兼職打工。搬貨卸貨、疏通下水道、送外賣、去餐館做服務員……最多的時候,他一週做8份兼職。疫情期間無法復學,他白天在家上網課,晚上就出門去找活幹。“疏通下水道,很多人不願意幹,但是一次就可以掙一兩百元。”
家境依舊艱難,蘇正民總想着能幫一個算一個,他拿出兼職所得近4000元,資助了3名貧困學生。
但個人的力量還是太渺小,2019年蘇正民在身邊的同學中發起了一個“涼山阿依助學計劃”,號召大家一天節省1塊錢來幫助彝族貧困學生。“在校10個月能節約出300元,足夠當地一位貧困孩子1個月的生活費。”
“‘阿依’在彝語裏就是孩子的意思,孩子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希望。”蘇正民説。
目前,有70多位師生參與到這個助學計劃中,累計資助了6個涼山的高中生。剛剛結束高考的西昌市川興中學高三學生花雨絲,這學期收到了蘇正民轉來的1000元助學金。“特別感激阿蘇哥哥團隊的幫助。他是我們彝族學生的榜樣!”
從大學起,蘇正民每年堅持獻血3次以上。他和妹妹還登記了人體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疫情暴發以來,身高162㎝、體重105斤的蘇正民,5個月裏8次獻血,每次均捐獻1個治療量的成分血,最短的一次間隔只有12天。每次他都要騎行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獻血站。
在蘇正民的影響下,妹妹蘇加加和他的7個朋友也紛紛在疫情期間參與獻血。彝族青年阿平木達無償獻血4次,並且主動簽署器官、遺體捐獻協議,登記骨髓捐獻。
獻血的背後,蘇正民曾有着無法言語的痛。2017年蘇正民高中畢業後第一次獻血,母親得知消息大哭了一場。原來父親年輕時因家庭貧困賣血,後來30多歲就離世,讓母親對於獻血一直有誤解。現在每次去血站,他都會找各種理由瞞着母親。
公益反哺路上,他始終一路奔跑。2月初,蘇正民看到校團委招募志願者幫扶武漢市洪山區雙建社區疫情防控的消息後,馬上報了名,對該社區240多户居民進行線上尋訪,瞭解居民居家情況、身體狀況等。一天60多個尋訪電話,他在卧室裏待了整整4天,一邊打電話一邊記錄,完成了整個工作。不久,涼山西昌發生森林火災,蘇正民又出現在防火救援的志願現場。
武漢高校復學在即,這個的年輕人最新的計劃是去申請骨髓捐贈登記,“實現我的‘三獻’目標”。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