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係”,即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係、“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係。“五個重大關係”既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理論概括,藴含着豐富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充滿了深刻的道理學理哲理,為以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新形勢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處理好五個重大關係,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讓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鳥瞰梅山灣沙灘公園(8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一、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恆課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蹟和綠色發展奇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處理好生產和生態環境的關係,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才能保護好寶貴的自然資源,讓綠水青山常在,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雙贏。
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以高水平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二、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
善於抓住關鍵、找準重點,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重要方法論。生態環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不同領域、多個環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以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帶動工作整體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實踐充分證明,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堅持系統觀念、標本兼治,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三、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演變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自然要素共同體,其發展變化具有內在的客觀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淨化、自我恢復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充分尊重客觀規律與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科學佈局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日益生機勃發。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才能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
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着力消除和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着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和穩定性,為生態系統營造良好的休養生息環境。
安吉縣山川鄉大里村的民宿酒店(8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四、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係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防止過度索取、肆意破壞,做到取用有節、行止有度,離不開強有力的外部約束和高度的內在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着力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內與外的有機統一,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同時增強不同責任主體的行動自覺,才能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係,既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堅持改革創新,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做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動生態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着力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又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文化,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風化俗。
五、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係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定,也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着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紮實推進“雙碳”工作穩步前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實踐充分證明,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必須堅持先“立”後“破”,穩中求進、循序漸進、逐步實現。
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係,瞄準既定目標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自主把握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一方面,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等關係,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峯碳中和行動;另一方面,以中國理念和實踐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所展現出的大國擔當,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呵護好全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沈小平)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組織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