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贊同打孩子嗎?
這個話題,很多父母都關心,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經歷。
孩子犯錯,作為父母還要剋制情緒,耐心應對各種問題,有時真的抓狂,甚至一度懷疑人生和養育孩子的意義。
好在,對孩子的錯誤懲戒,部分家長做得很正確。
比如以前看到的一個報道,南方某小區居民樓道里總有尿騷味,電梯裏總能看見污穢物,收到眾多反映後,物業調取監控發現,是一個13歲小男孩所為。
當社區人員找到這家時,父母的做法可謂是教科書式的。當即在社區羣裏向大家道歉,並要求孩子自己把牆面粉刷乾淨,認識到事情嚴重性的他們,還打了孩子幾巴掌以示警戒。
面對父母如此負責任的做法,大家自然沒什麼可説的了。
去年,一個熊孩子從28樓往下扔了15個啤酒瓶,多虧沒人經過,並未造成嚴重後果。
父母得知後,完全沒有包庇,狠狠把孩子打了一頓。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已是萬幸,這類事情萬萬不可再發生第二次,因此他們要讓孩子深刻記住教訓。
在此事的評論下方,沒有人再説“別打孩子,好好教育就行”,反倒都是支持之聲,可知大家也是知道問題嚴重性的。
孩子犯錯打不打?需要依據情況而定李玫瑾老師對此的回答是:該打就要打,有的孩子之所以反覆犯錯,就是沒有敬畏心,只有讓孩子真正不敢了、後悔了、知錯了,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
這是我聽過最好的解釋,温和的教導只適用於一般情況,孩子犯大錯還是幾句大道理,他還以為問題不嚴重呢!
所謂的敬畏心,還是要在孩子心中樹立起來,但一定要弄清楚的是,敬畏心並非害怕,而是打心底裏知道這樣做不可以。
打孩子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讓孩子知道自己犯的錯有多大。
現在的父母事事以孩子為中心,生怕他受委屈,重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未必適合孩子成長。
就像網上所説:你現在不教養孩子,將來他長大後,終究會有人替你教訓,不過到時候可能就沒有這麼温和了。
那麼,孩子犯錯的懲罰界限,究竟在哪裏呢?如果觸碰的是原則問題,可能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用嚴肅的手勢或眼神傳達信息,若他仍不懂再採取適當的暴力。
這不是讓父母打罵孩子,正常的犯錯,最重要的還是引導。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突發的情緒失控,這時的行為是一種自我情緒的釋放,打罵只會讓孩子產生怨恨心理。這種情況下,肢體上的征服只會加劇孩子的抗拒,甚至導致關係疏遠。
他會記住當時父母失控的神態,那種身體回饋的感覺,也可能會摧毀他。
這個度,需要父母自己把握,瞭解孩子犯錯的嚴重程度,以及他心裏的真實想法。
如何判斷孩子犯錯該不該打?1、當孩子對環境、他人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可以用“打”讓他敬畏
因不遵守規矩,破壞環境或對他人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比如財產損失、身體和心理傷害,可以用力拍打孩子的胳膊或者肩膀,讓他説説自己哪裏做得不妥,這種敬畏是從眼神裏體現出來的。
與此同時,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打孩子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何減少損失或解決問題,才是當下的緊要任務。
告訴孩子現在因為他的失誤,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需要想辦法解決,讓孩子真的記住這次父母的反應,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2、打罵後要在孩子冷靜時溝通覆盤
孩子的心理健康,遠比立竿見影的教養手段重要。從大人角度看,經常打就是產生敬畏之心的關鍵,但打罵不是可以隨便用的。
殊不知站在孩子角度看見的、記住的,都是父母情緒失控的樣子,這會成為他一生的陰影。
即便孩子犯了很嚴重的錯誤,打罵了,事後也要告訴他,是自己沒控制住情緒,但確實是這次犯的錯誤太嚴重了,讓人難以接受,希望你能記住,下次不要再犯,這次我很生氣,但仍然愛你。
3、大一些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不要輕易動手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知迅速啓航的階段,越打關係越遠,甚至會導致親子間不能敞開心扉溝通。
因此,對那些性格開朗的孩子,可以適當利用家規戒尺“懲罰”,但不要凡事都用,而是真的觸犯到原則,打破應有的規則。
儘管現在不提倡打罵孩子,但家中的規矩,必須要有。
如果是本身就敏感、叛逆的孩子,更打不得,從心理根源上解決問題才是最要緊的。
總而言之,孩子無敬畏就會惹弄是非,該嚴肅就嚴肅,但請事事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保持原則底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