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會把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許能夠聽到無數個別人家孩子的名字。
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便成為了自家孩子心中的假想敵人,孩子會暗中和他們較勁,羨慕對方甚至會嫉妒對方。
《楚辭·卜居》中説:夫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其實每個孩子的發育過程都是不同的,在性格和能力上也會有所差異,如果父母總是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那麼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也許很多父母會覺得只有比較才能看清差距,但過多的比較只會帶來傷害,會導致孩子敏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對自我產生高度的懷疑。
甜甜就是一個從小在父母比較中長大的孩子,隔壁家的強強不僅長得好看而且懂禮貌學習好,在眾人眼裏都是最優秀的孩子。
所以從小甜甜父母嘴裏就不停的唸叨着強強的好,説甜甜只要有強強一半他們就滿足了。
其實父母並沒有看到強強的內向和軟弱,當然也沒有看到甜甜的善良和愛心。
於是在父母不斷的指責和比較中,甜甜漸漸變得悲觀起來,她覺得自己身上就有了那些閃光點在父母眼裏不值一提。
久而久之甜甜已經不再努力的想要證明自己,因為不管她怎麼做,都比不上隔壁那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強強。
過度比較會有什麼不良後果?
1、孩子的勝負欲過重
孩子有好勝心是值得稱讚的,因為適當的好勝心能夠讓他們更好的進步,但是如果過於看重勝負,那麼孩子身上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強,性格也會越來越敏感。
一旦生活中出現了超出他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孩子就會手足無措,他們甚至有可能為了得到父母他人的稱讚,選擇錯誤的方法去證明自己。
勝負欲過強的孩子會失去人生的目標,他們總是習慣性的和眼前的對手進行比較,也許最終他們的確能夠超越對手,但是這也是他們發展腳步停止的開始。
因為此時他們失去了動力和方向,自然會變得迷茫。
2、朝負面標籤發展
父母在把自家孩子進行比較之後,總會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比如不聰明,不聽話,或者是沒作為等等。
在這樣的負面標籤之下,孩子的進步父母全然不覺,時間一長孩子便會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徒勞,所以他們會放棄努力,破罐子破摔,真的成為了父母嘴裏不學無術,不思進取的人。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他們自身沒有釋放情緒的能力,需要父母去引導。
如果父母總是忽略孩子的不良情緒,用惡意的語言傷害孩子,只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落後,因為這是孩子錯誤自我宣泄的一種表達方式。
酸葡萄效應
酸葡萄心理是指人們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會用各種理由去安慰自己,以便能夠把內心的不安及時發泄。
這是人們遇到挫折過困難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能夠有效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
只是酸葡萄心理要注意拿捏分寸,如果成為常態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嫉妒心理,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時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學習,去超越。
而是選擇旁門左道,用言語詆譭或者用行為去排斥,見不得他人比自己好,甚至會因此做出特別極端的事情,毀了自己一生。
要不要拿孩子做比較?
海明威説,優於別人並不高貴,高貴的是優於自己。
如果説我們的一生註定要有對手,那麼這個人也應該是自己。人心之累,一半源於生存,一半來自攀比。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立個體,正如世界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我們也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既然如此,比較的意義又在哪裏呢?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1、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兩歲之後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想法,這時父母不能像以前一樣對孩子包辦所有,更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
因為這會導致親子之間出現隔閡,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夠真正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孩子的成長分為了四個階段。
從出生到2歲,處於感覺運動階段
從2到7歲,處於前運算階段
7到11歲,處於具體運算階段
11歲以後,處於形式運算階段
父母要尊重孩子發育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瞭解孩子真實的內心想法,才能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
2、尊重孩子的氣質
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主要是指他們的先天氣質,從孩子出生之後,我們就能夠發展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特質,所以父母要結合孩子的特質教育孩子,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果直接拿他人教育孩子的模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很有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孩子的氣質分為樂觀、憂鬱、激進、冷靜型四種,每一種氣質都會有他們自身的優勢,當然也會存在不足。
比如樂天的孩子對生活充滿自信,但自我約束力較差,激進的孩子意志力堅定,但有時會用錯方法……
所以父母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標準要求孩子,而是要因人而異。
3、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的父母出於專制或者是對孩子的保護,總是想方設法的為孩子打理好一切,不讓孩子去嘗試,剝奪他們選擇的權利。
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去走,才能夠儘量的少走彎路,才能夠離成功越來越近。
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他們會有自己的意識,而這些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所以儘量給孩子多一點選擇的空間,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也許孩子會做得更好。
當然父母有引導的義務,但需要注意的是隻能引導協助,而不能代替孩子。
不要拿孩子比較,他們不是物品,學會尊重孩子,相信他們一定不會讓父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