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近代史上,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這緣於它當時的殖民統治,幾乎遍佈全球。不管一天中的什麼時候,都有太陽照射在英國統治的地盤上,所以才有這樣的稱謂。
在大英帝國鼎盛時期,數億人口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來自倫敦的統治。各個殖民地國家,不得不接受被掠奪的命運。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但凡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如今雖然早已獨立,卻依然對英國充滿善意,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仇恨,這是為什麼呢?
(侵奪殖民地)
一、採用間接管理手段。
英國的海外殖民統治始於1868年。和法國、西班牙這些歐洲殖民列強採用強硬手段直接統治相比,英國在統治方式上要温和得多,主要通過當地人來實現間接管理。
我們知道,宗教信仰和領土問題,是引起人類戰爭的根本原因。直接統治不僅強行灌輸殖民宗主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還摧毀破壞殖民地原有的社會制度和宗教習俗。這種對當地民族精神的蠻橫傷害,自然會遭至強烈的反抗。殖民統治也就難以穩定。
而且直接統治對於當地民眾而言,總有一種被外人侵略剝削的感覺,自然心生不滿。再加上當地的上層階層,常常利用殖民者佔用更多資源,加劇貧富分化。當該殖民地獨立後,少部分既得利益者,會懷念被殖民時代,而絕大多數貧困人民,則會仇恨殖民者。
英國人佔領殖民國後,通常僅派駐具有指導和監督職能的部門和總督,建立法令。所有直接和民眾打交道的各級管理人員,均由當地人擔任。讓殖民地在英國的意識形態下,達到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立。當地的文化、宗教、語言以及生活習俗也一律保留。
比如印度這樣的國家,還保留着過去的眾多土邦國。而中東和東南亞則仍然沿用酋長國以及蘇丹國。即使確實需要直接管轄的殖民區,也仍然沿用原有的部落、村鎮等管理機構。具體事務,也由當地人處理。
和本地管理人員打交道的民眾,不僅容易接受管理,還不會和英國人產生直接衝突和感情對抗,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仇恨。
(阿姆利則慘案)
二、文明的經濟掠奪。
相比於當年蒙古橫掃歐亞時,動不動就屠城的行為,英國人的殖民侵略要文明得多,很少製造流血事件。當初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幾百年間最大的鎮壓事件,也只有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總共打死379名示威民眾。而在殖民統治美利堅時期,讓美國至今都大肆宣揚的“波士頓慘案”,被英國軍隊打死的美國人,也只有區區5個人。
對於被殖民國家而言,英國通過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經濟的方式,在無形中掠奪財富,普通人對此無所感知。再加上英國推動的生產和勞動促進了大量就業,民眾不僅不會認為英國的殖民統治是一種侵略,還會心懷感激。即使後來的統治者煽動,也難以激起仇恨情懷。
(英屬印度時的情景)
三、推進了殖民地的整合及進步。
在所有殖民列強中,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發達國家。它有着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制度和先進的文化。這些英國殖民者每到一處,都會把英國的新生事物帶到當地,使原本貧窮落後的殖民地,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將他們帶入文明時代。
印度原本是一個多土邦並存,戰亂不止的複雜區域,英國殖民者進入後,建立了英屬印度。經過兩百多年的整合,才使印度獨立後順理成章成為今天的完整國家。英國人還在印度修建鐵路網,引入火車,大力推行工業化和社會文明。這一切,都對印度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英國直到今天,都很受印度人尊敬的原因。即使是底層的貧苦百姓,提到當年英國殖民時期,也從來沒有把他們視為侵略壓迫的殖民者。
(美國總統和英國女王)
四、殖民領地的事實創建者。
在英國的殖民地中,很多都是當年的無主之地。英國人進入後,通過移民才逐漸形成一個個國家主體。這些地區的民眾,自然對英國非常認同。典型的像澳大利亞、加拿大甚至美國,如果沒有英國殖民者,極可能還是一片荒原。
美國當年為了獨立和英國打得頭破血流,但仍然和英國關係最親近。任何時候,新一任美國總統上任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訪問英國。二戰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幾乎舉力之力幫助英國打仗,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歷史情結。
二戰之後,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崩離析,各殖民國紛紛獨立。疲於應付的英國一概放行,但是一些缺少經濟活力的較小的屬地,卻不願獨立,堅持繼續留在英國統治之下。甚至連英國最古老殖民地中,最富裕的領地百慕大,在1995年全民公決中,拒絕脱離英國獨立的投票,也佔據絕對優勢。
(參考史料:《英國殖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