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美學者:美國暴亂升級與特朗普和媒體負面報道有關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美國紐約連線報道
美國時間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因新冠肺炎疫情失業的非洲裔中年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遇暴力執法,不幸身亡。半個多月過去了,由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遊行和騷亂目前仍在蔓延。
無獨有偶。弗洛伊德事件還未平息,又一黑人男子27歲的布魯克斯在當地時間6月12日晚被亞特蘭大警察槍擊後死亡。這一事件發生後,暴亂再度升級,抗議者們再次走上街頭,要求官方對布魯克斯的死負責。
正在紐約訪學的中國傳媒大學訪問學者楊競博,目前居住在紐約市的布魯克林Downtown Brooklyn區域,位於曼哈頓大橋東側。由弗洛伊德以及布魯克斯之死引發的遊行隊伍,無論是去東側的巴克萊中心,還是去西側的曼哈頓下城都會從她住所的窗下經過。
近日,她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講述了這段時間在紐約的所見所聞所感,同時也對弗洛伊德和布魯克斯之死引發的美國騷亂和美國媒體的報道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弗洛伊德事件似導火索,揭開了種族問題歷史傷疤
紐約的遊行示威最初在曼哈頓大橋西側那邊,5月29日,是遊行示威從曼哈頓那邊走過布魯克林大橋過到巴克萊中心集會示威的第一天,楊競博聽到叫喊聲,從窗下望去,看到一支很短的遊行隊伍差不多兩分鐘就走過去了。
當時,遊行隊伍走的是馬路兩側的人行道,沒有影響交通。但那一天僅僅是遊行示威從曼哈頓蔓延到布魯克林區的一個開端,“我當時能聽到從巴克萊中心傳出的聲響,也能從新聞和網絡的直播畫面中瞭解到正在發生的事情,自從跨年夜之後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種不同警種制服標識的紐約警察。”
僅過了一天,5月30日,遊行隊伍再從她的窗下經過,已經是烏壓壓的一大片人。遊行隊伍已經佔據了通往曼哈頓方向一側的馬路,去往曼哈頓的汽車都要為隊伍讓行或者改道或者只能在遊行隊伍後面跟着。這一天的集會目的地在曼哈頓島上。
5月31日,當遊行隊伍第三次從她的窗下走過,她計算了一下時間,大約走了半個小時。“一側的馬路已經裝不下了,連對面方向的馬路也站滿了人。遊行人數以百、千、萬這樣的量級在遞增。”
實施宵禁之前,穿過曼哈頓大橋的遊行隊伍人數每天增加,從走人行步道到佔據一側馬路再到佔據兩側馬路。(採訪對象供圖)
她聽到遊行抗議喊得最多的兩個口號,一個口號是: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了)!“這是弗洛伊德死前説的一句話,也是2014年紐約市一名黑人(埃裏克·加納)被暴力執法致死前説過的。這句話一語雙關揭開了歷史傷疤。”
另一個口號是:Black lives matter(黑人命也是命,以下簡稱“BLM”)。“這是2013年起源於非裔美國人社區的一個人權活動口號,起因是2012年佛羅里達州一個非裔美國青少年(特雷馮·馬丁)被槍殺身亡而兇手被無罪釋放。該人權活動還曾經得過悉尼和平獎。”
在遊行中被逮捕的一些年輕人,坐在路邊依然喊着“Black Lives Matter”口號(採訪對象供圖)
遊行示威逐漸變成騷亂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當遊行隊伍抵達集合地點之後就開始示威,而示威活動中有一些行為就會挑釁和平的邊界。
楊競博説,一方面有少數憤怒的示威者辱罵警察、往警車上潑灑水泥或者是破壞焚燒警車,警察認為那是挑釁甚至是攻擊,然後鎮壓。另一方面,警察按照指示在指定時間指定區域驅散人羣、阻止人流的行為也會被示威者看作是對和平遊行示威的暴力執法。無論哪一方先感受到和平被打破,都容易引發騷亂。
所以騷亂過後,可以在媒體上看到雙方互相指責是由對方先引發的衝突。警察會認為是遊行示威者先越界冒犯,遊行示威人羣中有部分人是在破壞這個城市,他們是在保衞這個城市;而遊行示威者會認為在警察使用暴力之前,遊行和示威都是和平的,是因為警方先使用了暴力,他們才會升級到用暴力來反抗。
在楊競博看來,特朗普作為國家總統在媒體上的不恰當表達也加劇了矛盾。他説: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當搶劫開始,槍擊開始)。
“這是1967年邁阿密警察局長在內亂時期曾經説過的一句話,《紐約時報》當時評論説,1967年的種族衝突是這個國家自南北戰爭以來最接近爆發內戰的危急時刻。所以弗洛伊德事件就像是一個導火索,揭開了種族問題不斷累積的一道道傷疤,疼上加疼,導致明州的活動迅速蔓延到全國。”楊競博説。
歷史問題和現實原因導致全美騷亂
弗洛伊德和布魯克斯之死引發的遊行和騷亂仍在持續。在近期席捲美國與歐洲多地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中,已有多座歷史人物雕像成為示威者的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6月6日晚,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小羣示威者推倒了一座美國內戰時期南方邦聯將軍的雕像。南方邦聯曾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支持奴隸制。
6月8日,美國又一座南方邦聯作戰軍官約翰·B·卡斯爾曼的雕像被拆除。
不僅在美國,幾日來,這一幕開始在世界多地上演。
6月7日,英國布里斯托的示威者用繩索拽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銅像,並將其淹入河中。科爾斯頓作為當時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最高行政副總裁,在12年的時間裏,直接經手販賣超過8.4萬名黑奴。
6月9日,英國利茲市維多利亞女王雕像被塗鴉上“謀殺犯”和“奴隸主”等字樣。維多利亞是19世紀的英國女王,她在位時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建立和佔領了很多海外殖民地。
同樣在6月9日,比利時殖民時期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被拆除。利奧波德二世曾將剛果劃為自己的私人領地,在他統治時期共有1500萬黑人遭受迫害。
除了推倒雕像,一場清算種族歧視舊賬的運動,也開始在影視圈蔓延開。
6月9日,美國派拉蒙電視網宣佈停播一檔於1989年首播的真人秀電視節目《警察》。據美聯社報道,5月底,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針對警察的抗議活動愈演愈烈時,該節目被暫時停播,而現在派拉蒙電視網的最新決定則意味着永久停播。
6月10日,美國知名影視流媒體平台HBO MAX下架了奧斯卡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原因是有不少美國民眾認為,這部影片宣揚種族主義,涉嫌種族歧視。
除了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等影視作品相繼被“下架”。
“儘管反種族主義的波瀾再起,但是歷史的頑疾,也不是一推了之、一刪了之的。”楊競博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除了歷史原因之外,美國疫情爆發以後蓄勢已久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是騷亂產生的現實原因。
她表示,疫情期間,紐約市警察在社會隔離執法過程中,對黑人的幾起暴力執法也被曝光到社交網絡,中央公園內遛狗白人女子反誣非裔男子生命威脅事件正在社交網絡上發酵成熱議話題。
與此同時,持續社會隔離3個月已經讓美國民眾出現集體心理焦慮,美國民眾喜歡通過信用卡或者貸款進行超前消費,缺乏應急儲蓄,這種消費習慣和儲蓄習慣導致破產、房租、失業、福利等民生問題一觸即發。
在BLM遊行抗議活動之前,要求重啓經濟的遊行也已經開始小範圍爆發。“所以,和去年11月紐約市布魯克林那次遊行示威者湧進地鐵抗議暴力執法相比,5月底這一次遊行示威從人羣的構成看,來自紐約市各個區不同種族,抗議活動有分散有匯合。可以説,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共同導致了騷亂的爆發。”楊競博説。
但是,暴力、搶劫和騷亂的行為是不被支持的,即便是遊行示威人羣內部也有這樣的認知。楊競博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社交網絡上有曝光短視頻,在巴克萊中心那家Target超市前,遊行抗議人羣中一些理智的人站成一排擋在了超市大門前阻止了另一些人的搶劫。另一方面,英國基爾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托特(Clifford Stott)從羣眾行為與公共秩序政策方面也解釋了為何遊行抗議會容易升級到暴力,他説在一定程度上,搶劫是一種權力的表達,黑人民眾可能覺得在與警察的關係中他們的權力被剝奪了,但在發生騷亂的情況下,製造騷亂的人在那瞬間變得比警察更強大。
美國媒體報道方式有待商榷
弗洛伊德在明尼蘇達州的被害,為何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遊行示威甚至騷亂事件?作為一名傳媒領域的研究學者,楊競博認為美國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有待商榷。
一方面,美國媒體正面報道的聲音被忽視。“遊行抗議活動之初,有美國記者在關注此時遊行活動頻繁違反了社會隔離,會增加疫情再次爆發的危險。但是,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媒體之間一直呈現緊張的關係,Fake News(虛假新聞)這個特朗普攻擊媒體公信力的評價成了一個梗,所以當面對媒體記者的正面報道時,美國民眾當中特朗普的支持者,會使用這個梗質疑記者的採訪。”
另一方面,美國媒體負面報道的聲音又被強化。“長期以來美國媒體擅長以揭發披露式的負面報道和批判性的評論,來強調其客觀立場。負面報道有它積極的一面,有助於加強民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有助於新聞媒體履行社會監督職能。但是當負面新聞增多時,如果不能判斷受眾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結構,就可能加劇社會矛盾,傳播效果很可能也是負面的。”
在楊競博看來,紐約的遊行抗議在前兩天是和平進行的。紐約的遊行抗議一步步變成騷亂,是在追逐着美國媒體上不斷曝光的那些其他州升級的騷亂行為。比如新聞媒體報道芝加哥有人去打砸搶了一家Nike店,5月30日遊行抗議結束後的夜裏紐約下城的Adidas店就被搶了……接着新聞媒體繼續報道華盛頓和芝加哥那邊打砸搶了梅西百貨、洛杉磯那邊搶了蘋果店、LV等奢侈品店……
搶劫前和搶劫後的蘇豪到五大道一帶,儘管各店鋪提前都用木板釘上以自保,但最終未能逃脱被搶劫。(採訪對象供圖)
5月31日遊行抗議的隊伍人數激增,而且混跡人羣的打砸搶羣體還準備了工具用於撬開那些店鋪自衞保護的木板。“那一夜,曼哈頓島蘇豪區到第五大道一帶的梅西百貨和各家奢侈品店被打砸搶得一塌糊塗,這就是負面新聞的消極示範。那一夜過後的6月1日,紐約就宣佈宵禁,制止住打砸搶的違法行為之後,後面幾天的遊行抗議又逐步恢復和平,人數也在減少。”楊競博説。
“美國媒體需要反思”楊競博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應該考慮一下如何做好負面新聞的報道,從而規避給全社會帶來的消極效果。要從新聞的數量、尺度、角度以及主播的評論等各方面進行考慮,這些方面可以體現出一家媒體的素養。”
責編:呂江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