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法醫》和《法醫秦明》,為何是零差評?哪一部更受歡迎?

欄目|懸疑劇創作

《心靈法醫》(聶遠、宋軼、蘆芳生主演)與《法醫秦明》(張若昀、焦俊豔、李現、程皓楓、屈菁菁主演)都是典型的法醫劇,與傳統類似故事敍事不盡相同,這兩部劇不追求獵奇、刺激,而是以法醫視角分析、判定案件,推動劇情發展,由此贏得了觀眾和網友的追捧,也被網友歸為“零差評”電視劇。

很顯然,這兩部典範的法醫劇都以新穎的“法醫”職業為講故事的視角,塑造了年輕、有個性的法醫形象,還近距離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主題,這樣的製作辦法讓該類型電視劇具有了刑偵劇的特色,也迎合了網絡化特徵,還具有青春類型化的風格,從而獲得廣大觀眾喜愛。

那麼,我們該如何從影視藝術的視角看這兩部典範的法醫劇?網友為何喜歡這種類型的電視劇?

《心靈法醫》裏雖然每一個案件都反映出社會的黑暗,但故事層面演繹,無論是愛情或者親情來頂罪,在面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真相永遠會浮出水面,做了錯事的人終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該劇的編導對每集故事的表達總會將案件誘因客觀真實告訴觀眾,鏡頭展現刑警辦案與法醫鑑定過程和細節,避開傳統的“揭瘡疤痕”式直觀敍事模式,直接讓觀眾去分析、評判。

法醫秦明》重點圍繞着後槽牙這件事情,每次案件不是兇手少一個後槽牙就是死者少一顆,越到後面越撲朔迷離,直到在陷害秦明的時候在他家發現了後槽牙,但是從頭至尾大家都是相信秦明是代表正義的。

劇集前半段讓觀眾感受到的只是單純的法醫破案的過程,到中期出現後槽牙慢慢地到後期開始的節奏緊迫感,到最後一集把秦明解救大寶作為高潮。

很顯然,《法醫秦明》選擇通過法醫的專業眼光和邏輯性思維來敍述案件的偵破過程,這打破了傳統刑偵劇中以警察為敍事主角的敍事模式慣例,在我國刑偵劇敍事模式的多樣化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該劇站在法醫的職業角度分析案件中的每一環線索,推敲線索之間的聯繫,並將它們串聯起來進行推理,在推理的過程中以人物台詞向觀眾解釋了證據的判定依據,這也是以法醫為敍事視角的刑偵劇的主要特點。

《心靈法醫》裏,剛開始明川就是一個可能有問題的人,羅筆芯是被派到鵬海刑警隊來調查他的人,直至最後羅筆芯才覺得不可能是明川。敍事台詞用演員對白表達所發生的事情與心裏所想,人物心理想法以字幕的方式呈現。

在每一個案件的最後以舞台劇的方式展現出犯人內心的救贖以及死者的內心,與篇名相對應挖掘犯人和亡者的心靈。

郎教授最後為了明川選擇了自首,不願意再拖累更多的人,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應該以暴制暴,雖然他設局綁架了羅筆芯,但是並沒有傷害她,説明他的內心還是一個善良的人。

法醫明川不只關注逝者死因的真相,他更關注的還有這些逝者生前的處境和心路歷程,並致力於將這些“未説出口的話”予以傳遞和表達。

比如在“淡水海屍案”“輻射案”“母子案”中,就涉及到過對死者生前故事的描繪。《心靈法醫》沒有刻意地營造懸疑氛圍,而是將更多的筆觸放在了案件背後的故事挖掘上,人文關懷之意盡顯。

在《法醫秦明》中,所有的情感線屬於社會現實問題,為了自己活下去殺害自己的兄弟,感覺女朋友欺騙了自己就殺人滅口,後媽殺了孩子,為了金錢殺害了自己的父親,老婆出軌殺情夫等,直接從劇情中反映出了社會中最基本的人性。

這樣,該劇更警示了人們現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需要和平、友善地去對待每一個人。

《心靈法醫》在對案件的敍事分析中,注重犯罪畫面的重現,每一次的猜想導演都加入了情景再現,不僅加強了觀眾對於事件思考的代入感,也加強了刑偵劇的懸疑感,對觀眾更有吸引力。

在這部劇中,每一次的錯抓嫌疑人使得觀眾相信這樣的邏輯是對的,但是再來一個反轉,其實是另一個人所為,出其不意的敍述讓觀眾最終頓悟到了其中的深意,揭示其中藴含的社會意義。

《法醫秦明》提到一個關於孩子的案件,這個案件中雖然男孩不是他的同學所殺,但是他的同學選擇了逃跑,並且直到這個案件結束也沒有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最後對真正殺死男孩的後媽進行了法律處罰,缺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懷,是當今刑偵案件值得思考的地方。

如今網絡劇的興起,刑偵劇開始崛起,深受廣大刑偵劇愛好者的喜愛。青少年並不缺少對刑偵劇的好奇以及在這個年紀喜歡模仿,對於他們的教育也恰好可以由此進行。

總之吧,這兩部劇受歡迎,也難以分出高低,一句話概括它們受歡迎的原因:看懸疑故事,傾聽心靈呼聲。

無論是《心靈法醫》還是《法醫秦明》,抑或是其他刑偵劇,其實都是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法律是自由的界限,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人與人之間需要和諧,社會更需要和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冷絲説影視娛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8 字。

轉載請註明: 《心靈法醫》和《法醫秦明》,為何是零差評?哪一部更受歡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