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舉:警惕離間中俄的“軟刀子”

美俄最新一輪戰略磋商日前在維也納結束。雙方討論了太空安全、核裁軍等問題,但從媒體透露的情況看,雙方分歧依舊,在是否延長2021年2月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問題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

自從現任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各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使其在國際上的威信日漸降低。華盛頓在國際事務上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可謂用盡各種辦法。一是在道德倫理上已經無所顧忌,不願承擔國際義務,只講“美國優先”令其顏面盡失。二是所謂的民主、人權等“靈丹妙藥”已越來越不靈,人們認識到的是美國在很多問題上的雙重標準。三是動不動就炫耀武力,甚至對盟友也以“安全保護”要挾。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內政治精英雖然對俄羅斯採取了“處處防範、制裁不斷”的策略,但是對俄羅斯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這次戰略磋商而言,華盛頓也很清楚與俄羅斯商談控制軍備和延長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不會討到什麼便宜。因為俄羅斯方面已經十分清楚,奉行“美國優先”的政治家、軍事冒險家及其背後的金融寡頭們並非真心合作。即使條約延長,也不會改變美國變本加厲研製和生產新式尖端武器,維護全球軍事霸權的戰略。

因此,在採取“硬的一手”的同時,美國的另一手是試圖拉攏俄羅斯。有西方媒體和專家認為,“利用中俄關系裂縫”對抗中國,好過美國同時面對中俄這兩個戰略競爭對手,目的是避免中俄形成聯手之勢對抗美國。而美國不久前主動邀請俄羅斯加入擴大版G7,想把中國拉入美俄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談判中,就被解讀為是沿這一方向的試探。

但中俄兩國在中央政府層面合作非常緊密,俄方几次拒絕美國“誘惑”也證明了這一點。於是,利用“軟實力”和“巧實力”來分化中俄也是美國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近年來美國新聞媒體,特別是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挑撥中俄、“唱衰”中俄關系的各種報道和評論急劇增加。在中俄兩國國內,也有一些“分析人士”和“觀察家”,對美國的“輿論戰”“心理戰”予以巧妙呼應和配合。這一點需要引起我們重視。

在這種情勢下,加強中俄民間友好與合作、增強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社會和民意基礎,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包括文化、新聞、教育、學術在內的中俄人文合作,亟須克服在各自領域存在的現有不足,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因素和負面影響,進一步做深做強。

其次,繼續採用過去十幾年兩國舉行“國家年”“語言年”“旅遊年”“文化年”“媒體交流年”“青年交流年”等好的經驗和做法,並在新的形勢下有所創新和發展。目的是進一步促進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與友誼,培養熟悉對方文化語言的人才,加強務實合作和共同發展。在這方面,中俄友好協會和中俄21世紀和平、友好與合作委員會(以及該委員會下設的文化、新聞、教育、科技等各個分委會)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6 字。

轉載請註明: 王憲舉:警惕離間中俄的“軟刀子” - 楠木軒